下面是小编给你整理的关于小石潭记教案,希望 《小石潭记》教案的内容对你有用!
《小石潭记》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流利地读,理清写作顺序,归纳景物特点,翻译课文。
2.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并从中体会到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以抽签、采访、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过《桃花源记》,那是多么优美的一篇散文啊!描绘了那么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看看他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二、明确本节课目标:
1.练习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师生合作,完成目标一。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音勾画不熟悉的字,用斜线画出节奏。
2.请学生根据注释或依靠工具书和同伴帮助,解决刚才勾画出来的生字读音问题。仍然未掌握的,写到展示板上,大家一起来解决。
3.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个体读、对子互读互听、小组内展示读。注意节奏。
4.各组集体参加全班范围内的朗读竞赛。机会只给三次,激发学生积极争取。每组读完后,请同学点评,教师根据情况,相应评分。
5.全班齐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完成目标二。
1.思考:从题目来看,“小石潭记”是什么意思?“记”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作文一篇山水游记,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1)学生独学、对学、群学交流。
2)然后以抽签方式确定各组学生,让其让展示板将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归纳展示。
3.全班学生根据各组展示出来的情况再进行整理。师生共审视,确定最终的答案。学生主动请缨将其板书在大黑板上。学生做笔记。
六、课堂小结:对比目标,总结本节课完成的情况。
七、当堂检测。
1.给带点字注音。
2.给句子划分节奏。
3.完成文章写作顺序导图。
第二课时
一、比赛读课文,看谁读得停顿合理、字音准。(师生共同评价)
二、明确本节课目标:
1.进一步熟悉课文,能结合文中的原句归纳出景物的特点。
2.,在归纳景物特点时,能提出不懂的字词,设法解决。
3.试译课文。
三、探究学习。
1.学生根据目标,以下列思考方式开展独学、对学、群学活动:
1).我从第 段读到 的小石潭。
2).我是从 读出来这个特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3)这一段中,我不明白的字词有 。
2.展示:
各组学生争相自由上台汇报展示各段的学习结果。
对不能理解的字词,在全班集智解决。学生点评,教师适时点拨。
四、当堂检测:
1.完成本文的知识结构图。
2.试译课文。
五、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一、以柳宗元的《江雪》诗句引入:这些诗句使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答“寒冷”。)你从哪些文字里感觉到寒冷?柳宗元为什么要营造如此寒冷的意境?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永州八记》的背景。
三、明确目标
1.体会柳宗元在文中的情感变化。
2.学会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四、探究学习
思考问题,开展独学、对学和群学探究:
1.你在本文中读出柳宗元怎样的情感变化?你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那些景物描写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五、展示
各组派出一名“记者”,到相邻一组展开采访。受访者必须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作出回答。记者根据受访者的回答给予评价。
四、教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文章中,作者既在写景,也在传情。柳宗元空怀满腔抱负,却被贬永州,内心苦闷忧愁,他想把自己欲将抑郁之情派遣在山水之间却最终无法派遣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当然了,这种遇到打击就抑郁消沉的态度不值得我效仿,但是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六、当堂练笔
假如柳宗元在后来的某一天突然得到了皇帝的赦免令,召他即时回京。临行前,他重游小石潭,又会写下怎样的篇章呢?请你试着替他写一写吧。(提示关键词:阳光、翠竹,清风、潭水、游鱼)
学生当堂完成一段写作练习,然后争相朗读展示。
教学心得:
教学这一课,觉得学生很能动起来。分析其原因,有一下几点:
1.每一节课的目标是具体细化、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学生经过一定行动,能够顺利实现目标。
2.问题预设形式简洁,内容的延伸度大,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而且最后呈现出来的答案各有特色,只要合理,均能成立,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带来成功感。
3.展示形式多样。“朗读课文”以小组集体口头展示为主;归纳景物特点则以抽签定人来书面展示;“体会情感”则以“旋转木马”式的记者采访形式来展示。
4.学练结合,能做到每节课当堂检测所学知识,反馈及时、真实,课堂效率较高。
还需进一步做好的方面:
1.对重点文言字词,要再次进行归纳整理,落到实处。
2.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还显得生硬。教师的语言应充满语文特有的“美感”。在点拨、评价环节也要体现激励性、启发性。
3.在培养学生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这个方面,做得明显不够。老师怕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有点回避这个问题。教师包办代替了,学生参与太少。
4.练笔的内容,如果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校园景色来写,是否会来得更亲近,更有话可写呢?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鉴赏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
待到 “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
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 “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争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
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难点)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预习指导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清洌()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寂寥( )
悄怆( )幽邃()
三、重点词解释
心乐之蒙络摇缀
可百许头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凄神寒骨
四、翻译: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
2、品读精彩语段,感受大自然的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难点)
一、写出作者游览的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
二、再读课文,把握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主旨:
三、合作探究:(老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四、自测评估:(老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一)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
2、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植物的三个句子:
3、描写小石潭中的鱼游动的句子:
4、描写在小石潭游玩时凄凉感受的句子: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一)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积累运用】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liè()翠màn()连zhuì()清chè()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一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
U盘。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è 为坻wéi dǐ为屿wéi yǔ 为嵁wé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质疑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五、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二、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拓展练习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五、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六、作业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七、 板书设计:
景物:潭水:清澈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