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双方是谁(晋军为何能击败不可一世的楚军)

兵法有云: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许多因素。“先发制人”具有抢占先机的优势,因此后世军事家总结为赢得战斗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中国历代战争中,先发胜利的例子数不胜数,牧野之战,巨鹿之战等,都是***的战例。

所以古代军事家,都非常重视先发制人,特别双方形势相当的情况下,谁取得先机,谁得赢面会更大。但春秋时期一场霸主争夺战城濮之战,拥有强悍的战士,兵力是晋国三倍楚国,在尽占先机的条件下,却被后发制人的晋国击败。

为何如日中天,拥有强悍兵力的楚国,会败给才刚结束内耗的晋国呢?晋文公在城濮之战退避三舍,为何还能取胜,成为了春秋霸主呢?

一:城濮之战的起因

公元前632年,为了成为春秋的霸主,晋国和楚国,在城濮一带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略决战,历史称为城濮之战。

周天子东迁后,周室日衰诸侯逐渐强大,在众多的诸侯中,齐桓公和管仲治理下,齐国首先崛起,成为了春秋第一霸。但管仲和齐恒公相继去世后,强大的齐国出现了内耗,导致霸业衰落。

此时,窥视中原霸业的诸侯不少,特别是占据长江流域广阔土地的楚国,趁着这个机会乘机,想在势力延伸到中原,公元前638年,楚国在泓水之战中击败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终结了宋襄公接替齐恒公,成为春秋霸主的梦想,

楚国也趁着齐国衰落,一路向北高歌猛进,此时的楚国,领域广阔,其影响力横跨长江、淮河,中原腹地,春秋小霸主郑国,老牌的诸侯蔡国、卫国、宋国、鲁国等,中小诸侯都臣服于楚国。

不过这时的楚国,却发周朝的老牌诸侯,拥有山西、河南和河北一部分的晋国,悄然的崛起。并且成为了楚国争霸中原,***大的对手。

晋国崛起,说起来特别的曲折,公元前635年,颠沛流离几十年的重耳,经历了各种的磨难,终于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文公。

由于重耳历经磨难,体会过世间的疾苦,因此继位后他任用贤能,减轻徭役,发展经济,操练晋军;同时高举齐恒公“尊王”旗帜,与各诸侯修好,短短几年的时间,曾经因为内耗,导致虚弱的晋国,已经拥有了争夺中原霸主的实力。

晋国的崛起,也让楚国感受到了威胁。楚国为了钳制晋国的发展,经常找各种理由,挑楚国的刺。一来二去,晋国和楚国本来友好的关系,开始因为霸主的争夺,矛盾日趋尖锐。为了中原的霸权,两国互不相让。最终围绕宋国归属,晋国和楚国不可避免爆发了战争。

为何晋国和楚国,会为宋国撕破脸呢?原来在公元前634年,鲁国为了自身的安危,和临近的曹国和卫国,三国进行了一次会盟,可是此举却得罪了齐国,齐国对鲁国连连用兵,鲁国虽然号称强国,但却不是齐国的对手,

鲁国唯有找楚国撑腰,后来泓水之战败给楚国的宋国,见在晋文公的带领下,晋国气势如虹,大有后来居上的感觉,就不给楚国面子,转而依附晋国。

春秋时期,宋国的地理位置非常***,可以说是中原腹地,楚国为了掌控中原,***允许宋国依附晋国,就借帮助鲁国的名义,出名攻打齐国和宋国,楚国的此举,可以说是一石三鸟,一来可以击败齐国,拿下宋国,还能钳制晋国向东发展。

在重耳的带领下,晋国的君臣上下一心,也不甘于局限在黄河以北一带,君臣商量了很久后,以救宋国为名,挺进中原和楚国争霸。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会合了郑国、陈国、蔡国等诸侯,20万人包围了宋国都城商丘。面对强大的楚国联军,宋成公听从了大臣的意见,派遣心腹公孙固奔赴晋国求援。

得到消息的晋文公,找来一众兄弟们商量,大夫们认为这是一个“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机,纷纷请求晋文公救援宋国。

不过晋文公由于了,因为在晋国和宋国之间,是楚国的两个小弟曹国和卫国,如果晋军精锐劳师远征,很容易会被前后夹击,而且在兵力上楚军是晋国的3倍,晋国如果是正面交锋没有任何的胜算。

晋文公为此由于不绝,又不想坐失良机,但有怕损兵折将,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晋文公的舅舅狐偃,悄悄的找晋文公,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干脆我们攻打楚国的小弟,曹国和卫国,楚军肯定会救这两个小弟,那么宋国之围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最早版本的围魏救赵。

晋文公感觉这方法可行,因为曹国和卫国,无论是实力还是地理位置,都适合晋国出兵。定西了这个战略方针后,晋国君臣上下齐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

首先将晋国是扩编,将晋国原来的两个军,扩编为上中下三军,同时晋文公有挑选了几位优秀的将领率领三军。官吏出任各军的将领。

最好的充足准备后,公元前632年元月,晋军誓师后跨过黄河,兵峰直指卫国,面对准备充足,强大的晋军,卫国毫无还手之力,很快晋国控制了卫国,

接着向进攻曹国,两个月后,晋国攻破了曹都陶丘,俘虏了曹共公。但是晋国调动楚国的如意算盘,却被楚军识破,楚军中计,而是全力进攻宋都商丘。

见楚国不中计,咬牙坚持的宋国,又派人向晋国求援。晋文公此时有点犯难,毕竟继续出兵,和楚国硬碰硬,无疑是鸡蛋碰石头,

但如果不救宋国,宋国肯定会降楚,那么晋国苦心经营多年的局面,也由此被打破,诸侯都会倒向楚国,晋国将失去威望。但如果和楚军交战,晋国的方兵力不足,同时还要远离本土作战,取胜把握不大。

晋文公又召集兄弟们进行商议。此时大臣们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建议采用外交的手段,让宋国做出怨恨晋国的姿态,同时晋国背后撑腰,宋国找齐国和秦过帮忙,让他们施加压力,让楚国退兵。

而暗地里,晋国则把刚夺来的曹国和卫国的一些领土,承若赠送给宋国,宋国知道后坚定了抵抗楚国的决心。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

一:明面上看,楚国本来是曹国和卫国的大哥,现在曹、卫已经没有了,而且领土还成为了宋国的,肯定不会接受齐、秦的调解。

二:齐国和秦国,得到而来既宋国的礼物,肯定会出面调解,毕竟他们也不想看着楚国坐大,但是楚国不给面子他们,齐君和秦君,肯定会联合晋国,一起进攻楚国。

三:曹国和卫国,并非晋国的领地,接过来搞不好是烫手的山芋,送给宋国反而是一个好事。

晋文公觉得此计甚妙,立刻着手施行。楚成王果然中计,不但不给齐国和秦国的面子,拒绝退兵,还奚落齐,秦两国的,

齐国和秦国,感觉非常没有面子,颇为恼怒,两国答应出兵支持晋国。要知道,齐国和秦国,一个在东,一个在西,都是春秋时代的强国,

本来他们是坐山观虎斗,看晋国和楚国的争斗,打算渔翁得利,但却被晋国拖下了水,随着两国的加盟,晋国和楚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楚成王见三国联盟,无论是在实力上,还是在地利条件上,楚国都处于不利的局面。让楚军撤退到申地,并告诫子玉,千万别轻视重耳,要谨慎的对待,不行就退回来。可是子玉却认为,无论晋国只是虚张声势,毕竟三国联军,要战争楚军也非易事,况且当时的楚军都是百战之士,战斗力非常强悍,所以根本听不进楚成王的建议。

三番五次的要和晋军决战,以建立楚国的霸权,创建他的丰功伟绩,为此还请求楚成王在增调人马。楚成王思考再三,为了完成称霸中原的夙愿,答应了子玉的请求,

不过楚成王还是担忧子玉无法取胜,因此留了一手,只是派遣了小部分兵力支援字玉,但这部分的兵力,却坚定了子玉打算和晋国决战的信心。

随后子玉派人向晋军“休战”,条件却是让晋军归还曹、卫土地,并且让曹国和卫国得以复国,楚军则答应撤离宋国。

子玉本打算连消带打,借故给晋国台阶下,让晋国中计,可是晋文公却看穿了其中的奥秘,高明的将计就计,暗地里答应了曹国和卫国复国国,但又扣下了楚国的使者。

二:城濮之战的经过

晋国这一举动,完全激怒子玉。子玉调动楚、陈、蔡联军要和晋国决战。晋文公见楚军锐气正盛,采取了避其锋芒的决策,选择了“退避三舍”,表面上认怂,退出了战场,将晋军陈列在城濮一带。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晋楚在城濮展开了一场决战,决战前晋军事先对楚军做了充分的研究,认为楚军***大的是中军、其左右两翼反而是比较薄弱,

针对子玉傲慢自大,轻敌弱点,采取了击溃翼侧,夹攻中军的战略,有针对性的发动进攻。晋军侧翼,让马披上虎皮,首先想楚军战斗力最弱的陈、蔡两军,进行了一轮猛攻。

陈、蔡军本来是打酱油的思路,没想到会被突然攻击,顿时手忙脚乱,一溃千里。楚军还没反应过来,右军就被冲乱了。

接着晋军又示弱,诱敌楚国左军出击。子玉中计,一位晋国要撤退,下令左军追击。没想到却中了晋国的埋伏,此时晋国最精锐的中军,忽然横击楚左军。晋国上军回军夹攻。楚国左军陷入了重围被歼灭。

楚国左、右两军失利,子玉见势不妙,下令中军撤退,楚军虽然保住了中军,但撤退到的时候,子玉无奈自尽。晋军获得获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城濮之战,强大的楚国为何败北?

晋国能够在城濮之战,退避三舍依然以弱胜强,击败强大的楚国,主要是基于三个原因:

一:晋国巧妙的地运用谋略,通过外交和军事等多方面的结合,奠定取胜的有利态势。晋国城濮之战的胜利,并非是依靠军事上的胜利,其实是外交谋略的胜利。晋文公高举“尊王”的旗号掌握到手中,团结中原诸侯。内部发展经济,让晋国拥有了一支强大***。

同时晋文公能够虚心采纳大臣正确建议,审时度势,运用外交谋略争取齐、秦国的支持,从而让晋军实力大增,为赢得决战的胜利争取了有利于己的态势。

二:晋军选择退避三舍、不但获得了口碑,同时为创造战机提供了条件。城濮决战晋国选择“退避三舍”,不但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锐气,

另外就是为了诱敌深入、利用更好的地利条件伺机歼敌,因为此时的晋军已经得到了,齐、秦、宋三国的战略支持,晋国将士的士气也高涨,

在这个基础上,晋国充分研究楚国的弱点,针对性的对楚国研究作战部署,灵活机动的调整主攻方向,集中兵力打击对手的弱点,以点带面扩大战果,最终击溃了楚国的士气,获得了决战的胜利。

三:子玉轻狂和自傲,楚国在泓水之战击败了宋国后,就认为自己是中原霸主,但楚国虽然军事很强大,却不善于外交,一味地仰仗武力和去诸侯,导致了被中原各路诸侯孤立。楚国的自大,给予了晋国外交的机会,

最终在晋国的一系列操作下,导致楚国陷于被动。子玉更为了个人的荣耀,不顾大局,骄躁轻敌,导致形势出现了变化。楚成王优柔寡断,没能制止子玉。最终造成楚军轻敌,为失败埋下了伏笔。

特别是作战时,子玉指挥呆板,不够机动灵活。甚至被对方的假象误导,导致楚军被各个击破,最终错失战机,失去了主动退出了战场,楚国也由此错失了称霸中原的大好时机。城濮之战对于楚国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城濮之战留给后世的启示

城濮之战晋国在弱势的情况下,采用了一系列的谋略。画不利条件为有利,在外交上,通过各种的手段,让宋国坚持,并且得到了齐国和秦国,孤立了楚国。

从而改变了实力不足楚国的情况,在和齐、秦两个盟国会师后,晋军将士的士气大增,同时晋国以逸待劳,采用了退避三舍的方法,寻找更有利的地形,运用后发制人的谋略,充分研究对手,为决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就是,晋文公从善如流,能听从大臣的建议,选择最适合晋国的战略,同时也慧眼识人,选择了一些较有能力的将帅,最终运用灵活积极战术,击败了机械死板的楚军。

城濮之战可以说是春秋时期,一场划时代的决战,因为他并非是单纯军事决战,而是谋略,战略战术多方面构成构成,它奠定了中国战争伐谋,伐交,伐战的基本格局,为后来的战国诸侯争霸,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式,晋文公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所以城濮之战堪称是中国历战争历史的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因此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至今无论是在外交,商业或者人际关系,都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