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迷人的宋画”系列第九篇。上一篇我们讲了***大画师李唐从北宋南逃,他主持的南宋画院,还有培养了一大批弟子,呈现出南宋的新风格。
“迷人的宋画”(之九)——到了南宋,全景式山水的格局演变成一种更加生活化的边景山水。由繁入简、由整体到局部、由宏大叙事到诗意小品……
这种变革并非一朝一夕完成的,宋室南渡前后,就不断有画家在尝试剪裁经营“局部”,但真正将这种边景式山水构图推向一定高度的大家,就是马远和夏圭,他们都是李唐的得意门生。
从中轴完整全景,到一角半边局部,这正是南宋半壁江山的写照
“半壁江山”构图的由来
边景式构图和留白成为南宋山水画主流的原因,既有技法自然发展的结果,也有**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后,江南地理环境的视觉影响。
不同于北方的崇山峻岭,南方丘陵连绵、江河纵横,画家笔下的风景也变得温婉润泽。
北方中原被金人统治,汉人退居到南方,南宋只是残山剩水、半壁江山的偏安朝廷。画家们有可能是受到心理暗示,国破山河碎,那就画破碎的山水一角吧,这是时代的悲剧、历史的无奈。
“马一角”马远:《踏歌图》
马远的画面取景往往是一个小的视角,或取一个视野局部,后人给他取的外号叫“马一角”,夏圭则被称为“夏半边”。
先来看马远的代表作《踏歌图》。
马远《踏歌图》
回想一下《溪山行旅图》,范宽的山矗立在画面中间,大全景相当雄伟。
范宽《溪山行旅图》
而马远的画中间空了,萦绕着一团雾气,从过去注重中间的构图变成了从四角的边去构图。
马远***出一种“马拖枝”的画树技法。大自然中的树枝通常是向上伸展,但“马拖枝”就被表现为向下伸展,很别致。
左下的山石与树枝,是明显的“斧劈皴”和“马拖枝”
最有趣的是,画面最下有好几个小小的人物,他们在干什么?画名已经告诉我们了,他们在踏歌。在画的最上方,还有宋宁宗赵扩的题诗:“……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
南宋时期的”江南style“
农人们酒足饭饱,嘴上唱着歌,脚上踏出节拍,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广场舞吧,也可以称之为南宋时期的”江南style“。这幅图可以说是南宋时期国泰民安的缩影。
“夏半边”夏圭:《溪山清远图》
李唐还有一位高徒叫夏圭,他的代表作是《溪山清远图》。
夏圭《溪山清远图》(局部)
仔细看他的斧劈皴,鬼斧神工!放大看,放大到***,这些山石简直像立体的,有棱有角。夏圭继承了李唐的斧劈皴,并增加了一些水的效果,也有人称为“大斧劈皴”或“拖泥带水皴”,把“斧劈皴”夸张到***。
大斧劈皴
让毛笔的笔锋呲开来,粘带着水墨,在纸上迅速扫刷出一大块面积的线条,再用更淡的水墨重复渲染……以达到苍劲立体的视觉效果。
夏圭的皴法所形成的山石的“立体感”,后来有学者称夏圭是东方的“立体主义”。
提到西方的立体主义,大家非常熟悉的毕加索。还有一位乔治·布拉克,他在1908年创作了这幅《埃斯塔克的房子》,山和房子都是一个个立体方块。没想到八百年前的夏圭也有类似的构图!
布拉克《埃斯塔克的房子》,1908年
夏圭笔下是如何画出的“立体”呢?夏圭的山石常常就是几个立方块的组合。
夏圭《溪山清远图》(局部)
我们知道大自然的树枝肯定不是几何线条,可是在夏圭的笔下几乎转出了90度的直角。
夏圭《溪山清远图》(局部)
还有他笔下许多的小人儿,一个圆圈,一个三角形,一个菱形,一个梯形,就像是积木的小块块,组合一下就成了,活灵活现,滑稽有趣……
夏圭《溪山清远图》(局部)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
李唐的学生之一,南宋大画家刘松年,他的《四景山水图》就是典型的小景山水。描画了杭州西湖一带,春夏秋冬四季变换的景色。
以《四景山水图》为题的邮票
今天着重来分享《冬景》。这冬天的景致宁谧安静,高松挺拔,苍竹白头,远山近石,地面屋顶,都铺满积雪,显得茫茫一片,整体氛围非常寂静。唯有一处有流露出人间烟火和脉脉温情。桥头一人骑驴撑伞,侍者导引,踏雪寻梅,寻诗觅句……通过这样的“点景人物”,打破画面的寒冷,给它一点温暖。
刘松年擅长将楼阁台榭等人工建筑与***的山水景物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在画面上留出相当的空白来表现远水遥山,虚实对比。既扩展了画面空间,又起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构图界于全景山水与以“马夏”为典型代表“边角之景”两者之间,主体景物集中在一角一边,但整幅画面仍然有湖天空阔,远山浮翠的全景之势。
我们在刘松年的笔下,也能看出李唐的“斧劈皴”的痕迹。但是不同于李唐以及“马夏”的水墨苍劲,刘松年的山水画要文静、柔和很多。
南宋四大家:
中国美术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我们已经介绍完了。
南宋建都临安,政权稍稳定后,赵构重整宫廷画院,江南地区的绘画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天地, “南宋四家”脱颖而出,他们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各自的艺术个性,他们的画风在南宋150年盛行不衰,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