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多人都以为类似“0、1、2、3、4、5、6、7、8、9”这些数字是我们自己的祖先发明的字体,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这才明白这些数字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知识。
从字面上去理解,既然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那么它们应该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吧!如果这么想,那么你又错了,其实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发明,所以按理应该叫“印度数字”。
那么,古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为什么会被取名为阿拉伯数字呢?
“0、1、2、3、4、5、6、7、8、9”这些数字符号最早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就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
由于这些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再配合十进制的计算方法,非常方便演算,一下子就被欧洲学术界的教授学者们接受。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不断加强,阿拉伯数字在欧洲各国之间流行起来,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阿拉伯人是如何学会使用和推广这些数字的呢?
在古印度时期,当时的社会文明随着经济的繁荣,以及种姓制度的兴起和发展,为了适应生活和工作生产的需要,在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得到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一直处于***地位。
不过,基于数学水平的限制,当时数学家使用的计数目大概最多到3,如果要算出“4”这个数字,就必须把2和2或3和1加起来,以此类推,那么5要看成是2加2加1,3这个数字是2加1等,这个简单的计算法则,已经算是最原始的数学计算基础。
古印度人根据数字位置的不同来确定量的大小,这样就开始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根据考古学研究和文献记录,确定数字位置这个贡献应归功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后来经过不断加工和运用,同时发明了“0、1、2、3、4、5、6、7、8、9”这十个符号,加上十进位制的算法,这样就形成完整的计算系统。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3世纪左右,一位名叫巴格达的古印度科学家发明了这些阿拉伯数字。
两百年后,阿拉伯人开始征服世界,占领了周围的民族,并由此建立了东起印度,西从非洲到西班牙的阿拉伯帝国。
过了不久,这个阿拉伯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不过,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关系,西来的希腊文化和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东都巴格达,阿拉伯人就将这两种文化吸收和消化,转为己用,从而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随着阿拉伯人征服古印度旁遮普地区,文化也在进一步扩张,但阿拉伯人发现虽然自己的武力比印度人强悍,但这些地区的数学水平却远远超过自身水平,如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优点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计算法。
因此,阿拉伯人就把古印度北部的数学家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达,让他们给阿拉伯人传授新的数学符号和体系,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总之,阿拉伯人想方设法最终学会和掌握这些数字和计算法。
文化交流的加深和商业活动的推广,阿拉伯人随后把这种数字传入了西班牙。
在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
在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其他领域学者们开始正式采用了这些数字符号和计算体系。特别是在意大利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和推广之下,欧洲老百姓们也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
至此,“印度数字”经过阿拉伯人的使用和推广,就演变成阿拉伯数字。
值得一提,阿拉伯数字刚传入欧洲的时候,并不是像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样子,现如今普遍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是经过许多数学家不断加工改造而来。
阿拉伯数字是从什么时候起传入中国,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呢?
其实早在公元8世纪左右,古印度数字随着佛教一起传入古代中国,不过基于当时古人的数字系统和文字书写习惯,并没有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
大约在13世纪到14世纪之间左右,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不断加深,阿拉伯数字再一次传入,由于当时中国古代采用一种叫“算筹”的数字系统,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还是没有在我国得到及时的推广和使用。
直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的数学书籍等科学知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得到传播和普及,国人开始对阿拉伯数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其便利性也逐渐得到认可。如在1885年发行的数学启蒙书籍《西算启蒙》,在书里就开始教授和使用阿拉伯数字。
不过,在20世纪初期,只有一些介绍数学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因为数学计算的需要才会使用阿拉伯数字,但在其他场合,如标题编号、页码编号以及日期时间等,一般都会使用我们熟悉的“一(壹)、二(贰)、三(叁)、四(肆)、五(伍)、六(陆)、七(柒)、八(捌)、九(玖)、十(拾)”这些数字。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普及,加上阿拉伯数字书写简便,特别是在表示计量、编号等方面具有***的便利性,这些数字在中文书写系统以及其他各个领域中得到推广和使用,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
虽然在很早的时候,阿拉伯数字就传入中国,但满打满算,阿拉伯数字真正在我国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时间也就才一百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