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继4月4日收到深圳证监局罚单后,4月8日晚间,华大基因(300676,SZ)再收深交所问询函。深交所要求华大基因解释,向关联方深圳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大智造”)两份采购合同具体内容;关联方员工研发成果归属情况、是否属于核心技术,华大基因研发体系是否对控股股东、实控人及其关联方存在依赖。
启信宝数据显示,华大智造唯一股东为香港华大基因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实控人可穿透至华大基因控股股东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大控股”)。
华大基因和华大智造也是华大控股核心资产。具体来看,华大智造主要业务是基因测序仪的研发制造,处于基因检测产业链上游,是产业链护城河最高的一环;华大基因主要从事基因检测等业务,处于基因检测产业链下游,也是产业链门槛最低的一环。
华大控股选择了将从事基因检测业务的华大基因于A股上市。深交所4月8日问询函也直戳华大基因软肋,基因检测公司数不胜数,抛开华大制造后,华大基因究竟成色几何?
关联采购额高企
华大智造脱胎换骨自曾经的美国测序仪上市公司CG。2013年,不甘受制于人的华大控股收购CG,向基因检测上游延长产业链,开启了基因测序仪国产化进程。
2018年10月25日,华大智造发布了其最新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MGISEQ-T7”。根据华大智造的表述,这台测序仪是全球日生产能力最强的基因测序仪。
仅以速度来看,MGISEQ-T7已经优于Illumina最新的测序仪NovaSeq 6000。Illumnima是全球基因测序仪龙头,“世界上90%以上的测序数据是利用Illumina仪器产生的”这句话挂在Illumina官网上。
华大智造客户主要分布在哪里?华大智造总裁余德健曾于2018年11月对记者表示,“现在华大智造在全球有上百家客户,分布在12个国家,安装了近1000台设备。”
华大智造也一直是华大基因核心供应商。华大基因2017年年报显示,华大基因向华大智造采购固定资产(测序仪组件)和采购商品(试剂耗材)分别达2.1亿元和8229万元,占同类交易比例的23.34%和9.12%,两种产品的采购合计近3亿元。
华大基因也因此成为华大智造大客户。公告显示,华大智造2017年收入为5.03亿元,净利润为619.22万元,华大基因采购额贡献了近6成营收。
进入2018年后,华大基因不断增加2018年度预计日常关联交易额度。华大基因2018年11月一份公告显示,预计2018年华大基因向华大智造、华大智造子公司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采购额合计为4.26亿元。
2018年上半年,华大智造营收为2.76亿元,净利润为4954.17万元;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营收为5673.44万元,净利润为1079.72万元。
但深圳证监局下发的《关于对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显示,华大基因与华大智造关联交易出现了预付款项金额超过合同约定的情形。编号为13100-600086号采购合同合同金额为1.28亿元,约定付款方式为100%预付,但实际在合同签订后华大基因支付了1.59亿元。
深交所问询函要求华大基因解释,编号13100-600086号和13100-600121号采购合同的签订时间,合同约定的付款条款,包括不限于支付金额、时间安排等,向华大智造支付1.59亿款项的支付时间,是否构成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
华大基因的软肋
除了华大智造,华大基因的软肋还体现在其它关联公司上。
《决定书》显示,华大基因存在规范运作程度不高的问题。一是华大基因部分实际执行的财务制度是华大控股的财务制度;二是存在华大基因关联方员工参与公司研发、审批和项目跟进工作的情形,如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博士宋某,参与了2017年和2018年两个研究项目,且作为第一个项目研究成果中一项专利的第一发明人。
深交所问询函要求华大基因解释,关联方员工参与华大基因研发、审批和项目跟进工作的原因和合理性,研发成果的归属情况及在华大基因中发挥的作用、是否属于核心技术,华大基因研发体系是否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存在依赖。
深交所问询函直指华大基因研发能力。华大基因上市前,机构追捧的不是基因检测业务,而是华大智造的测序仪业务。华大基因哪些研发人员属于华大控股,又有哪些研发成果属于上市公司体系?
抛除华大智造,华大基因成色几何,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基因检测护城河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高。A股中基因检测概念公司有21家,基因检测也是贝瑞基因、达安基因、迪安诊断等公司主营业务。
华大基因尚未披露2018年年报。以2017年为例,华大基营收为21.0亿元,同期贝瑞基因营收为11.7亿元,达安基因营收为15.4亿元,迪安诊断营收为50.0亿元。
这家公司曾经沐浴资本市场的荣光,也承受着二级市场寒意。4月9日,华大基因以71.87元开盘,市值较巅峰时蒸发逾三成。
(责任编辑:田云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