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窮(dān音耽),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的生卒年代不详,历代学者们作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看法还不完全一致。据史书记载,他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古礼等方面的学问,因此有人推知,他大约生于公元前五八〇年(周简王六年)左右,卒于公元前五〇〇年(周敬王二〇年)左右。也有人认为孔子请教老子的说法不一定可靠。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晚年,看到周王朝日渐衰落,就西出函谷关走了。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对他说:“您这就要隐去了,请把您的见解学说给我写下来吧。”老子就写下了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的著作,阐述了他所谓道德的本意,这就是著名的《道德经》。因作者是老子,故该书又名《老子道德又一说他名重耳, 字伯阳,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正义》。经》,或经称《老子》。书写成之后,他就走掉了,后来就不知下落了。
《老子》这部书是用韵文写成的,是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著作。书中没有引用西周以来官方的典籍,却吸收了一些民间歌谣,有些地方可能混入了战国时人注解的文字,但整个看来,大致可代表老子的思想。
老子提出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什么是“道”呢?他解释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意思是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物质,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着,它看不见,摸不着,独立地存在,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运行着,万物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万物之母。我不知如何称呼它,给它起个名字叫“道”。“道”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以自然为根据。
老子还看到,事物的存在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就是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一方不存在,对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他还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都是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是福的前提,福又含有祸的因素,它们是互相转化的。祸可以变成福,福也可能变成祸。从这一原则出发,他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他说,“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看到草木的幼苗虽弱小,但它可以成长、壮大、坚强,等到接近死亡的时候就僵硬枯干了。“柔弱胜刚强”,他认为人们应当处在柔弱的地位,这样才能不致败亡。
老子还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百姓之所以难治理,就是因为统治者太贪,对人民剥削,压榨太甚所致。他指出,统治者过重地剥削人民,是人民遭受灾难的根源。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又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竿。”统治者的宫殿修治得漂亮,可是老百姓的农田荒芜了,仓库空虚了;统治者穿戴华丽,佩着利剑,吃得肥饱,多贮钱财,这些人就叫做强盗头子。
老子在养生方面给我们的提示:“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人要尽其所能的吸收大自然给予的恩惠,尽量少的消耗,补充的多,消耗的少自然会长寿。
老子在治理国家方面指出:对人民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人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要让人们的思维单纯一些,吃得饱穿得暖,身体强壮。人民的生活水平高了,幸福指数就高,丰衣足食的社会就会稳定,那些不怀好意的所谓“智者”就不敢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国家制定的规则是正确的,执法人员没有知法犯法的机会时,国家就没有治不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