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南宋的英雄,大家首先会想到谁?梨白猜测,很多人会想到还未收复失地便含冤而死的岳飞!岳飞是英雄,是民族英雄,梨白会在之后的小文章和大家分享。
今天梨白想说的英雄是一位南归的英雄。他出生时北宋就已经灭亡,宋廷南渡,他成长与沦陷的北地,从未见过北宋的繁华,生来却带着收复失地的理想和责任,他的诗词是语文课本上的“背诵全文”,所以大家猜到他是谁了吗?答案揭晓,他就是南归英雄辛弃疾!
宋高宗绍兴七年,金朝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被废,南宋和金朝的合议障碍被进一步扫除。绍兴八年,之后“遗臭万年”的秦桧为相,一向亲近金朝的他上台就和金朝的完颜昌搭上了线,双方关系突然“融洽”起来。
金人愿意“偿还”河南、陕西之地,还愿意将宋高宗的生母韦氏及宋徽宗的梓宫一并送回。当然,金朝不会干赔本的买卖,做“好事”的前提是南宋必须承认金国是宗主国,说白了南宋朝廷成了藩属,这在当时几百年间中原政权为主的华夏文明中算得上是奇耻大辱。
本来接受这个奇耻大辱,“和议”也就完成了,千算万算没算到金国内讧,主导合议的完颜昌被杀了,然后绍兴十年,金人卷土重来,兵分两路,再度侵犯南宋朝廷。
就是这一年,绍兴十年,有一个小男孩在今山东济南诞生了,他就是辛弃疾。对于南宋来说,绍兴十年不是什么“光彩”的年份,这一年,南宋历史上唯一一次最有希望收复失地的机会,著名的岳家军一气打到了离开封只有四五十公里的朱仙镇。
可惜的是,在秦桧的搅局之下,本来就已经被吓得精神高度紧张的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追回了岳飞,让这个胜利就在眼前的将军感慨,“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之后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绍兴十一年,绍兴和议签订,本来还盼望着宋高宗能收复失地,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的山东、陕西、河北、河南等地的百姓成了“金人”,南宋朝廷臣服于金国,奉表、纳贡。最可怜的岳家父子也在合议之后被刺死于风波亭,辛弃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的。
辛弃疾一家虽没有出过什么大官,但算得上“守土为官”,其中对辛弃疾影响很大的则是他的祖父辛赞。
辛弃疾曾经在《美芹十论》中明确表示过,祖父没有做伪齐政府的官员,但是出任了金朝在中原地区的官员,“留京师,历宿、毫,涉沂、海”,但这并不是他的志向。
很多人推断,辛赞应该是在北宋末年就中了进士,做了官,之后伪齐政权他拒绝做官,到了金朝因为地域的划分,他们“自动”入了金籍,为了保重故土父老,辛赞出仕,曾官至知府。
尽管如此,辛赞还是一心向着宋朝,希望有朝一日南庭能够重新打回来,自己也能够再次效忠故国,所以从辛弃疾小的时候,辛赞就将这种思想灌输给了孙儿这种思想。辛赞尝尝带着孙儿登高望远,和他分析军事作战策略,这也为辛弃疾之后的“英雄梦”奠定了基础。
《宋史》记载,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拜蔡伯坚为师,和党怀英是同门,被称为辛、党。辛弃疾曾经在金朝参加科举考试,但他并不以谋取一官半职为目的,而是想要借此看看沿路地势、地形,这绝对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型。
辛弃疾和党怀英曾经针对仕途进行过占卜,党怀英得到的结果是坎卦,便留在了金地,辛弃疾得到的是离卦,这更加坚定了他南下的决心!
绍兴二十四年,一个叫作虞允文的人进士及第,后做官至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他出使金国时,发现金人正在建造运粮的船只,让他警惕心大起,回宋之后奏请宋高宗加强防御。
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迁都开封,然后又开始南下扰宋。时运不济,金朝后庭着火,虞允文借此机会战胜金帝完颜亮,完颜亮也因为内乱被属下所杀,最后金兵退回北地,宋朝转危为安。
辛弃疾正是这个时候回到了宋廷,当然他的南归之路也是一路坎坷!只有二十岁的辛弃疾在完颜亮南下之时,在济南地区组织了一支将近两千人的队伍起义了。
为了能够更快地集聚起义力量,起义之后,辛弃疾带着自己的队伍加入了北方影响最大的起义军,首领是耿京,自己在军中承担了主管全军文书的掌书记。
说实话,辛弃疾在这个队伍当中其实被低估了,在很多人眼中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但很快截杀了义军队伍中偷盗印信的一个和尚,让很多人对他的看法有所改观。
耿京的队伍很快引起了金人的注意,开始对其进行围剿。辛弃疾没极力劝说耿京南下归顺宋廷,却不曾想再南下面圣敲定好所以细节之后,耿京被起义军中的将领张安国所杀。
张安国投靠了金人且被委任为济州知州,义军也因此大部分被冲散。辛弃疾得知此事之后,再组起义军,于金营之中捕获张安国,然后当场号召了不少人加入起义军,一路南下,归附南宋朝廷。
辛弃疾将叛贼张安国交给了朝廷,之后被委任为江阴军签判,此时的他只有二十三岁!这一段有没有看的大家热血澎湃,辛弃疾就是一个马上能杀敌,案上能提笔的英雄!
然而,南归之后的生活却没有辛弃疾想象的那般美好,首先他就被“地域歧视”了。那时,已经“亡”了故土和开封城的部分官员因为辛弃疾“南归”的身份而歧视他,看到这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搞笑,一群数典忘祖的人还配歧视心怀朝廷之人,这就是南宋之后亡了的原因之一,“直把杭州做汴州”。
南归后的辛弃疾仕途还算平稳,辛弃疾勤政爱民,政绩显著。然而,相比于为政一方,辛弃疾还有更高的理想,他想要的是金戈铁马,是挥师北上,是收复失地,是重回汴梁,然后在其南归后,官虽然越做越大,宋廷的君臣却好似忘了北征收复失地一事,也别是在张浚大败之后,主战派被再次打击出朝廷。
乾道元年,上文中提到的虞允文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宋孝宗下定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的眼睛终于放出了光彩,他趁机献论十篇,《御戎十论文》(又名《美芹十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很可惜的是这些建议在当时并没有被重视和采纳,因为宋孝宗虽下了决心,内心却还在摇摆。
辛弃疾此时还没有气馁,他又献策虞允文九篇,再次将其对金朝实力的认识以及南宋朝廷应当如何操练军队、扩充实力、布防做了详细论述,可惜的是这些言论依旧没有被重视。说实话,看到辛弃疾的一路冲锋陷阵、披荆斩棘自北方归,却是这么一个“下场”,先不说他郁闷不郁闷,我是抑郁了,真真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骑马的少年终究没有荣归故里无论是《美芹十论》还是《九议》,虽在朝廷中引起热议,但与宋朝统治者对主战派一向晦暗不明的态度一样,辛弃疾被外放了,统治者看到了他论议中的才能,却更愿意让其将这些才能放到做官勤政方面。
乾道八年,辛弃疾任滁州知州,他多次上疏朝廷,请求免除税收,屯田练兵,兴建客舍,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淳熙七年,辛弃疾历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在湖南他平定草寇作乱,设飞虎军,军队的实力如名称一样,“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但《宋史》记载,这支队伍的设置那真的就是辛弃疾力排众议,顶着自己脑袋所设立的。
他的仕途、抱负刚刚施展之时,辛弃疾又被调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屁股还没坐热乎,就因为做得太好招来嫉妒和非议,于淳熙八年被弹劾,然后直接罢官。
早在到了江西之时,辛弃疾便在上饶带湖营建了山水园林作为自己和家人的安身之所,因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所以他将园林命名“稼轩”,自豪“稼轩居士”。
罢官之后,“稼轩”落成,人才中年,仕途应该正劲的辛弃疾罢官退隐,过上了乡居生活,这期间辛弃疾这位著名的南宋词人也留下了不少佳作,其中有不少是描述田间景色的词作。
很多人以此便认为曾经立志收复失地的少年郎已经沉溺在乡野山水之间,然而真的是如此吗?
梨白认为辛弃疾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在当时南宋朝廷大趋势“求和”的状态之下他又能怎么样,不是已经被罢官了?
二十岁征战沙场,四十岁就此沉寂二十年,本该大好的二十年,也只是匆匆南下闽中做了个官,很快又罢官归家,这个曾经鲜衣怒马、意气风发,扬言如果采纳他的意见如果还不能致胜便以死谢天下的好儿郎终究是被辜负了!
闲居带湖时,辛弃疾面对江西的山水留下了不少诗词。很多人都将其和苏东坡相比,但梨白认为经历了南归和北望河山不得的辛弃疾和在相对和平富庶年代中不得志的苏轼还是不一样的,从辛弃疾的很多词中你能够感受到英雄气概,也可以感受到纵横捭阖,但也有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英雄失志。
宋人喜欢山水,在山水间待客更是一件极其雅致、快怀的乐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便是宴饮之上的佳作。
龙川先生陈亮和辛弃疾志趣相投,抱负以致,他“才气超迈,喜谈兵事”,淳熙五年时曾经上疏宋孝宗,希望力主抗金,结果就是被人记恨入狱,还进了两次大牢,然出狱后锐气不减,仍主抗金。
淳熙十五年,辛弃疾在铅山迎来了陈亮,两人在瓢泉、鹅湖寺畅谈时局、酣畅淋漓,史称第二次“鹅湖之会”。
首次“鹅湖之会”是在淳熙二年,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理学家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理论分歧邀请陆氏兄弟和朱熹在鹅湖寺展开辩论的一次思想盛会。由此可以佐证人们将辛弃疾和陈亮之间的会谈上升到了思想交流的高度。
龙川先生陈亮也是一代传奇,他的一生同样跌宕起伏,甚至还有点悲剧,这个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中和大家分享。
宋宁宗庆元四年,已经在家闲居近二十年的辛弃疾被授予主管冲佑观之职,此时距离辛弃疾南归,南宋已经是第四位帝王,颓废之势早已显露。
“主管冲佑观”是个什么职位呢?冲佑观在福建武夷山,唐朝修建,宋朝称为冲佑观,是著名的道教道场之一。主管冲佑观就是主管观事,任职的人员大多数为代退职官员,以领取半俸,就是养老之前的工作安排,朱熹、陆游都曾经主管过冲祐观。
宋宁宗嘉泰三年,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韩侂胄,主张北伐的强硬派重新上台,已经六十四岁,在现在都可以退休的辛弃疾再次被启用,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这让辛弃疾收复失地的信心又起。
之后辛弃疾又被委任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位,还被获赐金带。然而不是所有的“信心又起”都会有结果,等辛弃疾再任镇江知府的时候就知道此时的情景还不如宋孝宗年间,朝中主站、议和之声造成扯皮之势,一切都回不去了。
辛弃疾曾经在北固楼,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一首怀古词作,也是辛弃疾的“绝望”之声,何处望神州,满眼不过只是北固楼风景,因为中原已经没有“我”了!想自己少时入敌营,擒叛贼,只为能够报效朝廷,收复失地,而今却只落得个报国无门的下场!说到曹刘,说到孙权,这都是辛弃疾恨铁不成钢,对南宋朝廷面对金朝不抵抗态度的一种悲愤,同时也是他期许的朝廷能够奋发图强的时代强音。
这之后辛弃疾又被弹劾,之后降职,然后又被委任为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此时的辛弃疾早已经看清了南宋朝廷的态度,坚决推辞不就职。
辛弃疾年龄越来越大,宋廷却在此时对其“穷追不舍”,还拜其为宝文阁待制,又进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之后又试任兵部侍郎,都被辛弃疾辞免!
宋宁宗开禧三年,辛弃疾已经六十七岁,朝廷决定启用其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赴任。从宋宁宗启用辛弃疾的年龄我们也可以看出南宋的衰败之势,北宋初年如果有官员六十七八岁自己还不辞职,就会有人弹劾其贪恋权势,此时的宋廷真的是无人可用了!
此时的辛弃疾早已经是重病卧床不起,怎么还能够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同年九月初十,那个“南归”的少年郎带着一腔的悲愤和拳拳爱国之心去世了。据说,在他临终时还大喊“杀贼!杀贼!”,不知道他是不是有回到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的少年时代,他又有没有后悔南归?
梨白叨叨叨写下这篇文章时已经是2022年的凌晨,祝愿小伙伴们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梨白喜欢宋朝历史,但每每读到南宋历史时,都一种悲凉之感,曾经的东京梦华早在莺歌燕语的临安岁月中被遗忘,遥望中原、想要收复故地的人要么就是郁郁而终,要么就是下场惨烈,这何尝不是南宋的悲歌呢?!
我们认识辛弃疾大多数都是从他的词开始的,王国维先生曾经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至此豪”,辛弃疾的豪是他爱国的一腔热血,也是难回故土的一腔悲愤,这是和平年代仅仅被排挤的苏轼所不能体会的。
辛弃疾少时即为英豪,二十岁便上阵杀敌,在南宋入仕途也不过二十四岁,可此时的他又怎么会想到自己在人生正好的四十岁时就过上了退休“隐居”的生活!
作为南归人,他被歧视、猜忌、仕途受阻,动不动就调任、罢官,这是南宋的悲哀,一群窝囊废没有资格去歧视一个心怀故土之人,终究是南宋朝廷负了那个不畏生死也要南归的少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