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若琳 见习记者 毛艺融
分拆上市队伍持续扩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按首次公告日计算截至2024年1月10日,累计有145家A股公司发起163单分拆计划。其中,2022年、2023年分别披露分拆计划30单、36单。从进度来看,其中51单子公司已成功上市,84单分拆计划仍在推进中,还有28单选择终止分拆。
整体来看,一方面,分拆上市类型愈发丰富,“A拆A”占据主流,“A拆港”“港拆A”频频出现;另一方面,也有公司按下分拆“终止键”。
分拆目的地多元化
从拟上市地来看,前述163单分拆计划中,有115单属于“A拆A”,占比超七成。从拟上市板块来看,分拆至沪深主板的有21家、创业板49家、科创板23家、北交所22家。就分拆母公司的行业来看,近八成属于制造业。
值得注意的是,北交所成为不少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的新去处。此前的2023年,已有安琪酵母、宗申动力、西部材料、江苏雷利等多家公司成功分拆子公司至北交所上市。2024年1月份,辰欣药业、晶瑞电材等2家公司披露旗下控股子公司拟在北交所上市。
此外,“A拆港”频频出现,累计有22家A股公司先后筹划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其中7家子公司已成功上市,其余正在推进中。例如,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科大讯飞1月9日晚公告称,拟将控股子公司讯飞医疗分拆至港交所上市,已获董事会通过。而在2023年,科伦药业、南山铝业两家A股公司也提出“A拆港”方案,其中,科伦博泰生物-B已于去年7月份登陆港交所,南山铝业国际有关方案仍在推进中。
“港拆A”亦不断发生。仅2023年,在披露分拆计划的港股公司中,就有10家港股公司将A股市场作为分拆目的地。目前,中信股份、通达集团、中国信达等3家港股公司已成功分拆子公司在A股上市,四环医药分拆的轩竹生物已获上交所受理,深圳控股分拆的晶华电子招股书已在深交所官网更新。
万联证券总量组分析师于天旭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A拆A”“A拆港”“港拆A”等多种渠道的拓宽,意味着A股和港股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补性逐步加强,有助于企业打通境内外融资渠道,增强核心竞争力,也有助于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价值。
28单分拆计划终止
A股上市公司分拆趋于理性。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目前A股市场累计有28单分拆计划终止,其中2022年、2023年终止分拆数量均超过10单,其中“A拆A”居多。
从分拆终止的原因来看,主要包括上市公司业绩不达标、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重大变化、子公司净利润占比过高、在期限内受到过行政处罚等。此外,独立性、同业竞争、持续经营能力等问题也受到关注。
具体来看,有公司因业绩不达标终止分拆计划。例如,奥佳华公告称,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除按权益享有的呼博仕的净利润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累计低于人民币6亿元,暂不满足分拆上市条件。
还有公司因筹备分拆期间实控人变更而终止分拆事项。例如,齐翔腾达公告称,因在筹划齐鲁科力分拆上市期间公司控股股东筹划股权转让,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人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公司不符合分拆控股子公司上市的条件。
分拆上市对于母公司、子公司的要求都比较高。于天旭认为,A股母公司需满足三年实现利润、保证股东利益不受损失等要求,子公司业务需要具备独立性、成长性等多重优势,子、母公司的核心业务需要具备良好的协同效应,以及符合分拆上市板块的定位。
Co-Found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分拆有助于子公司筹集资金,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研发投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过,结合市场环境、公司战略调整等多重因素,上市公司也可以重新评估分拆的必要性,或在适当时候重新启动分拆计划。”
(责任编辑:关婧)
查看余下全文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