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美利信、民士达进行申购。机构数据显示,按发行日计,今年以来A股首发家数达101家。从机构统计数据看,今年一季度IPO保持常态化发行节奏,市场运行平稳,沪深交易所一季度在全球证券交易所募资金额排名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
市场人士认为,在全面注册制下,直接融资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进一步提升,A股IPO定价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发行效率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将显著增强。
主板IPO热度有所上升
从新股发行数量和规模看,数据显示,按发行日计,今年以来A股首发家数达101家,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IPO融资规模1134.57亿元。
从上市板块看,与去年同期相比,近期主板IPO热度有所提升。数据显示,截至4月12日,今年以来沪深主板和“双创”板块募集资金占比分别为47%和49%。去年同期这一比例分别为33%和67%。
“A股市场迎来重大变革。”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表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使主板市场更具包容性,市场化程度和IPO效率更高,A股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更清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都能在A股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预计2023年A股IPO规模将维持高位。
市场人士亦预期,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的背景下,2023年A股IPO募资数量和额度将继续维持高位。
定价市场化特征明显
4月10日,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标志着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
在上市的首批10家主板注册制企业中,多家公司发行价突破了“23倍市盈率”模式。其中,5只沪市新股发行价格在6.58元至25.98元之间,发行市盈率区间为20.21倍至40.6倍,中位数34.83倍;5只深市新股发行价格在9.6元至44.48元之间,发行市盈率在26.81倍至90.63倍之间,中位数34.66倍。
“全面注册制下发行价格和实际募资金额主要通过市场化询价方式确定,首批10家企业定价分化体现了市场化特征。”富国基金报告称。专家认为,市场化询价方式是参与各方充分博弈的结果,更能准确地反映发行人的真实价值和市场需求。
随着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IPO定价市场化特征将更加明显,打新不再“躺赢”,破发也逐渐成为常态。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在市场化定价背景下,破发比例提升,打破了“新股不败”的思维定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炒新”等不合理行为,促使新股收益理性回归。
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支撑
专家预计,全面注册制下,直接融资占比有望继续提升,IPO将保持常态化。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其意义不只是带来新股发行活跃度提升,更重要的是,给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了通过IPO募集资金、改善治理、最终发展壮大的机遇,也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撑。”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南区A股上市业务主管合伙人李渭华表示。
该机构预计,2023年全年A股市场可能有430只至510只新股发行,募资额大约在6200亿元至6990亿元。其中,科创板可能有120只至140只新股,融资3050亿元至3400亿元;预计创业板有150至170只新股,融资1850亿元至2100亿元;上海和深圳主板大约有60只至80只新股,融资1110亿元至1250亿元;北交所大约有100只至120只新股,融资200亿元至240亿元。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并不会带来IPO数量暴增,保持发行节奏与市场承受能力相适应是有关部门一以贯之的监管思路。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将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保持投融资动态平衡,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
伴随投资端改革加快推进,一二级市场将进一步协调发展,新股常态化发行基础将得到稳固。在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看来,稳固新股常态化发行基础,有关部门应按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整体要求,坚持新股常态化发行,重视市场投融资两端平衡,同时,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上市。
(责任编辑:蒋柠潞)
查看余下全文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