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4月7日,因浙江明泰控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上交所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记者据沪深北交易所网站数据统计,截至4月8日,年内累计有102家企业上市申请终止,同比增长34.21%。其中,1家企业因为IPO上会被否,1家因未及时消除中止审核情形或补充提交有效文件而被终止审核,另外100家均为主动撤单。
受访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IPO仍将从严审核、从严把关,节奏仍会放缓。从长期来看,随着“两强两严”监管新理念的贯彻执行,以及发行市场生态改变,拟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提高申报质量,IPO将恢复常态化,市场也将迎来更高质量发展。
主动撤单数量大增
市场人士认为,今年主动撤回上市申请企业数量大增,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部分企业更为谨慎,为后续登陆资本市场预留空间。
深圳大象投资控股集团总裁周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IPO排队企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包括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等层面的问题,这些不确定性导致主动撤单数量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对IPO全链条从严监管,加大现场督导和现场检查力度,部分有问题企业“知难而退”。
华商律所执行合伙人齐梦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除业绩下行的原因外,企业IPO信息披露质量不过关、“带病申报”,在监管审核和现场检查中被发现问题而主动撤单也是原因之一。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随机抽取和问题导向现场检查力度,大幅提升现场检查比例,形成充分发现、有效查实、严肃处置的监管链条,有力震慑财务造假。同时,对现场检查中的撤回企业“一查到底”,切实落实“申报即担责”。
证监会近日披露的《2024年度中国证监会部门预算》显示,“组织部署对首发企业检查比例不低于25%”。去年该项数据则是不低于5%。可以预期,今年IPO现场检查比例将大幅提升。
严审未盈利企业
上述102家终止上市申请的公司中,拟登陆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公司家数分别为35、12、30和25。其中,未盈利企业IPO撤单明显增多,5家适用科创板第四套上市标准的企业撤回IPO申请,去年全年仅4家。
据上交所官网,科创板第四套上市标准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周力表示,该标准只考虑上市公司市值及营业收入指标,因此吸引部分研发投入大、成长性较高、业绩波动大但业绩亏损的企业进行申报。今年以来,监管明确要求“从严监管未盈利企业上市”,部分企业一二级市场估值出现“倒挂”,这导致部分适用该标准的企业主动撤单。
《意见》提出,进一步从严审核未盈利企业,要求未盈利企业充分论证持续经营能力、披露预计实现盈利情况,就科创属性等逐单听取行业相关部门意见。
“从目前这种情况来看,监管部门要求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因此未来IPO申报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可能成为一个更为严格的考量标准。”周力说。
严审未盈利企业,是为了防止“伪科技”企业上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云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科创板未盈利企业的“隐形”上市门槛已经提高。同时,这也反映了市场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期待和要求在提高,企业需要具备持续经营的能力。通过严审未盈利企业,来筛选出真正有潜力的“硬科技”企业,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排队上市企业数量下降
今年以来截至4月8日,沪深交易所未受理新增IPO项目,北交所受理2家公司上市申请。在终止项目数量大增、新增项目放缓背景下,排队上市企业数量也在下降。据沪深北交易所数据统计,截至4月8日,592家企业处于上市申请排队中。
对于三大交易所新受理项目放缓,周力表示,这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自2023年开始,监管部门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IPO节奏也受到二级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监管部门加强了对IPO项目的审核标准,提高了对上市公司质量的要求,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无法通过IPO审核,从而影响新增IPO项目的受理数量。
日前,证监会发行司司长严伯进表示,将从三方面提高上市门槛,包括上市前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度提高部分板块财务指标;从严监管未盈利企业上市等。
周力认为,从目前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来看,未来IPO审核可能会更加严格,对上市公司的质量要求也会更高。
齐梦林表示,今年证监会多次强调“申报即担责”,从严把好IPO入口关,倒逼申报企业提高IPO申报的质量,为适应这一变化,部分企业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策略;同时从压实中介机构责任角度看,中介机构全面提高工作质量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这些都对IPO项目提出更为精细化作业的要求,拟上市企业及中介机构需要更多时间夯实基础工作。伴随着市场好转,申报企业在强监管背景下进一步提高申报质量,发行市场将会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
本报记者 吴晓璐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