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有多所高校,而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了。这两所学校代表了福建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附近地区的学生,如果分数足够一般首选它们。
但是,福建省内还有一些其它院校,它们的专业实力并不弱于这两所学校,甚至在某些学科领域,还会超过厦大和福大。
下面,我们就从福建人对家乡高校的评价中,来了解几所专业实力不错的院校吧。
1.福建医科大学
福医大的前身是福州医学院。和很多省市一样,福医大在当地医学类院校中的地位,也算是德高望重了,说它是福建医学的龙头也不为过。
不过,福医大的校内环境比较一般,新校区附近也没有什么旅游景点可供玩赏。好在交通还算便利,周末经常有学生组队乘车到省图书馆去上自。
说到自,福医大的学风绝对是当地高校里数一数二的。一方面是医学生课业比较繁重,另一方面也是福医大由来已久的传统。
从教学模式上来说,福医大不同于某些医学类高校只想着做试验、出论文,而是扎扎实实有着全套培养体系。
这对于医学生来说相当重要,毕竟,学医是一项漫长的过程,关键在于打好基础。如果前期耽误了学理论知识的时机,后面想要弥补是很困难的。
比如作为学校王牌的护理专业,就是从大二开始要跟着老师在医院实。不仅要在课下查阅大量资料,还要亲自上手陪护。而这一切,也给福医大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是不用发愁的。除了学校附属医院外,当地其它医疗机构对福医大的名声也十分认可。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护理的薪资通常要比其它方向高。当然,工作强度也比较大,在报考前要做好心理准备。
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福医大在当地是影响力很大的一所学校,但也不要以为入学门槛就很高。事实上,除了在省内招生是一本线外,全国很多地区福医大都是二本院校。
这就表示,外地学生如果没有冲击广州医科大学、厦大医学院等高校实力的话,福医大还是一个很有报考性价比的选择。
2.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福建中医学院,从地位上讲,肯定没办法和福医大这样的全能医学院校相比。因此,福建中医药大学剑走偏锋,坚持在特色专业上更胜一筹。
和福医大拥挤且单调的校区相比,福建中医药大学的环境显然要高出一个档次。学校里设有公园、湖泊,整体氛围令人赏心悦目。
此外,学生日常生活的硬件设施也很完善。宿舍里装有空调,图书馆规模也比福医大的大很多。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学风比较一般。虽然有着偌大一座图书馆,但上座率不高,周末更是门可罗雀。
这可能是因为福建中医药大学的社团比较多,建议新生加入和医学相关的专业组织就好,不要被其他人带偏了。
学校的师资虽然算不上一流,但好在老师都很热情负责。只要学生有问题都会耐心解答,所以入学后一定要积极主动去联系他们。
说到王牌专业,当然是中医相关。不过大家也知道,学医难,学中医更难。一般进这个专业,没个十年八年是熬不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师的。
好在学校与时俱进,开设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其中不乏报考性价比较高的。比如中医诊断学方向,就是新兴且热门的一项研究内容。
该专业学生除了能在本省中医院找到稳定的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出国深造。福建中医药大学和全球多家大学开展合作,相关认证也是一应俱全。
学生完全可以在国内上5年本科,然后到国外拿硕博学位。这样不仅文凭含金量高,薪资也会涨一大截,可以说是学长学姐特别追捧的发展模式。
3.福建警察学院
如果说福医大医学龙头的地位可能被厦大医学院动摇,那么福建警院在省内警界的,则是没有人能够质疑的。
虽然是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但福建警院的规模倒是特别气派。学校不仅有多个校区,训练场地也相当齐全,像田径场、游泳馆都是标配,还有专门的射击馆和模拟法庭。
作为体育生的聚集地,福建警院的环境倒是没有人们想象中的粗枝大叶。不管是绿化还是建筑布置,都有模有样,让学生感觉人文气息很浓厚。
不过,新生千万不要被美丽的风景所迷惑,实际上福建警院的管理还是相当严格的。比如很多学生都吐槽学校的规章过于苛刻,甚至细化到穿衣戴帽这样的细节。
每天的体能训练也是高强度的,毕竟为了将来能够胜任各种工作环境,福建警院坚持在大学期间就给学生提前做好社会功课。
当然,这也和福建警院的学风有一定关系。学校不仅招生地区比较少,成绩要求也不高。即使在省内也是二本就可以提档,门槛还是比较低的。
这就需要新生有强大的自律能力,不要受周围人影响。否则即使是从不愁就业的福建警院走出来,在当地也很容易被埋没。
从业务水平来讲,福建警院各个专业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很大。每个方向都有成绩突出的老师,认认真真还是能学到不少知识的。
但如果说起王牌,相对来讲还是公安类专业更好一些。这主要是因为毕业生主要流向警务这样的大众机构,社会地位比较高。
至于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方向,老实说,都是没办法和理工院校相衡的,因此报考性价比自然也相对较低。
很多人在选择大学和专业的时候,都会从学校的名气上做判断。很多时候,大家宁可报考著名高校的冷门专业,也不愿意考虑次级大学的王牌学科。
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一定正确,因为名校光环在应聘时并不是万能的。填报志愿最好不能唯名气论,而是应该从专业的强弱上做判断,结合自己的志向做出最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