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
另外,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易经》;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不过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区别在于道家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而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
扩展资料:
张道陵,初名张陵,后改今名。本是太学书生,性好学,博五经,邃于黄老之道,七岁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长为博学之士。后弃官学道。创立了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
汉顺帝时永寿元年在鹤鸣山创建正一盟威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自称“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纂道书24篇。汉桓帝时在四川苍溪县境的灵台山(又名天柱山)飞升,传说时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传说第1代天师张道陵跟太上老君学道得老君亲授,得天独厚,道法高强。
祖天师所创道派,称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当时又有称五斗米道(编者按:实际上多用是蔑称,但是初中课本称之为五斗米道张道陵除书符治病、驱邪禳灾以外。
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学道,祭祷。其孙子张鲁在东汉末,三国时期,拥有一支军队,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并利用政权的力量,推行正一道的一些社会和宗派主张。
比如,对犯有罪过的人,不是用严刑惩罚,而是原谅三次后再加以刑罚,那刑罚也比较轻,一般是让他去修路。同时在路上设义舍,里面放米肉,路人可以量腹而食。
这些措施对于天下大乱形势下的民众,营造了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因此得到了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后来,张鲁投降了曹操,割据政权也就不得再存在。曹操将天师道的力量迁移到北方,但是让正一盟威道教却得到了保留,并向内地传播。
参考资料:张道陵-百度百科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道家的创始人、道教的始祖是老子。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说老子是孔子的当代人。除此之外,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也有一本老子的传记,也被称为《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老子是楚国人,楚国位于今天的**南部。
扩展资料: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1、天道理论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方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的自然。
2、辩证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老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教
道家创始人是谁?道家创始人是张道陵。
张道陵(34—156),字辅汉,原名张陵,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道教创始人。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
相传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汉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丰县阿房村。张道陵的父亲叫张大顺,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生下儿子,即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
故事:
关于张道陵入蜀的原因,一是“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对创教有利;二是“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为病疫灾厄所困”,他想用符、丹为人治病。
入川后,他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到了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炼志。永和六年(141年),张道陵著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
汉安帝元年(142年)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其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命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
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
于是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从这时起,道教开始有了正规教团组织“正一盟威道”,后世也称之为“天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