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本人,我没有亲眼见过,但他的书,却读过不少。
都说书如其人,我想王朔先生也不例外。
尽管他曾经讲过,他写过的那些书,写完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但并意味他可以逃脱“书如其人”的宿命。
言外之意,他写的那些文字,实际上,还是可以一定程度上体现他内心的活动世界。
我们先看他的一些语录,即:
“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表面的相似。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胸和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致女儿书》敢于对抗所有人,把梦做到底,是一种做人的极致多一分远见,就少一分刺激穷途末路的人才对过去眷恋不已一帆风顺也是一种乏味。主要还是要看结局,结局可观,过程有些起伏将来都是谈资。有趣的人头脑都是开放的,听什么都不大惊小怪”
从这些文字当中,我们似乎可以读出一颗躁动到“无处安放”的心。
什么叫“无处安放”?
其实一颗心之所以“无处安放”,大都是这三种情况所致,即:
一、不想受束缚
我们读王朔的书,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文字的优美,而在于他总在不经意之间,说出了我们内心深处不敢说的话,或者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一些想法,让人一下子产生认同感。
而这正是读他的书最大的享受。
当然,他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文字,大都源于他有一颗不想受束缚的心,尽管这颗心并不一定坦荡到圣人那样的境界,但相对于绝大多人而言,却已足够真诚,这是绝大多作家以及同类都无法做到的。
正是有鉴于此,我个人才讲他有一颗“无处安放”的心。
二、历经世事,有些看透世事之意
近二十年来,据说王朔一直处于隐居的状态,很少有作品问世。
有段时间,还看到有媒体说他正研究《金刚经》,若真这样的话,我本人倒想先一睹为快。
当然,有时候他也会参与创作一些影视的剧本,用他的话说,不过是为了生活罢了。
而这样的人,若不是历经世事,看透世事之后,很难做到。
从另外方面讲,唯有看透世事,才有可能不为世事所累,或者说,不为世事所累,这颗“无处安放”的心,才可能有地方安放吧!
三、不屑于与身边的一些人交流所致
其实无论是在作家圈,还是影视圈,抑或是其它圈,人们“逐利”的心态,往往都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方式重复出现,从未停止过。
而这种情景,对于那些看透世事,另有追求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障碍。
或许多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他才宁愿选择隐居,而不屑于与身边的那些人交流。
当然,这也是一颗“无处安放”的心,常常会做出的选择以及呈现的状态。
所以,综上所述的这些内容,正是我为什么讲作家王朔确实有一颗“无处安放”的心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菜根谭》《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王弼集校释》《周易》《诗经》《左传》《曾国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