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闻号

科技新闻采编

科技新闻采编

首页 > 新闻中心 > 毕业生“稳就业”有啥隐形密码须关注
毕业生“稳就业”有啥隐形密码须关注
发布时间:2024-11-09 00:57:04        浏览次数:15        返回列表

就业乃民生之本,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国家繁荣稳定。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种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新常态,对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选材难”的问题同时愈加突出。进一步完善应对举措,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成为当务之急。

就业环境呈现新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主动推动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这些变化使就业环境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态势。

结构性矛盾加剧。“大学生万里寻岗,行业企业一人难寻”,是目前国内就业市场供需两旺的一种“怪象”。在经济新常态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大多以民营企业的形式出现,相比国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相对较差,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较高。因而大学生对于第三产业的就业倾向性不高,依然将就业目标瞄准在有编制的公务员岗位和事业单位上,出现了民营企业即使下重金招兵买马,大学生依旧“视而不见”的现象,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

岗位流动性较大。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频繁跳槽,给企业带来重新招聘、筛选、培训等更高的成本。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6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33%,其中98%的本科生主动离职。报告还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3年内平均为2.2个企业工作过,其中40%在3年内转换了就业岗位。

创业成活率不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励政策,大大调动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大批大学生创立的新兴企业涌入市场。由于创业观念的不成熟、创业能力与风险意识的欠缺等原因,众多新兴企业只是昙花一现。根据麦可思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企业存活率仅为44.8%,过半数企业惨被市场淘汰。

影响就业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我国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在2000—2019年间收录的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中主题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期刊量高达1422篇,仅2018、2019两年间就有95篇文章,通过对CNKI收录的SCI与CSSCI期刊相关的文献进行汇总整合,可以从三个角度归纳出就业市场的影响机制。

就业价值观错位导致就业取向不稳定。大学生在进行就业决策时,往往更关注于职业发展的稳定性与保障性,而忽视职业本身的价值。有调查显示,46.3%的应届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是求职者多、竞争压力大。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企业,经济增长动力已经由传统的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进而引领产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新技能型人才紧缺,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突出问题,也暴露出大学生就业理想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供需结构性错位的矛盾。

就业定位模糊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心理契约是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双方互惠互利的期望,当企业未能成功维系这种隐形契约,就会带来员工对于工作情感承诺的急剧降低,心理契约破裂出现,进而导致离职倾向的产生。处于价值观多元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价值的选择上,往往表现为就业去向模糊,更加倾向自我的价值满足,反而容易忽视岗位或者职业本身的价值,因而岗位流动比较频繁。

就业准备机制缺失导致就业创业能力不足。在“双创”政策的推动鼓励下,众多高校纷纷增设了创业相关课程。但从就业市场上来看,高校大学生就业准备机制还不健全,暴露出大学毕业生与经济社会的不匹配与对接错位的现象,突出表现在职业理想、职业精神、专业素质与创业能力与风险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创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成本较低、技术含量也低的创业模式,该模式的市场潜力往往较小,存活率也往往较低。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2018年年底以来,中央多个重要会议聚焦“六稳”,并将“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2019年5月22日,国务院成立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国就业工作,实际上就是要推动就业工作,使之成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压舱石”。

要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主动服务经济社会优化升级。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应审时度势,从本校学科和专业发展角度出发,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变化,精准对接就业市场的新变革与新需求,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将对新常态的认识,内化到专业培养、素质能力、职业精神的教育实践之中,实现与经济新常态发展方向同向同频,以高质量的就业素质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要培育勇挑重担的职业精神,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目前看,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就业价值观,尤其是社会奉献意识淡化、就业择业功利化的问题,依然存在于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过程。这就愈发需要高校坚持把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作为育人的灵魂和主线,引导毕业生敢于在振兴国家经济的高科技领域勇挑重担,勇于在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等领域大显身手,切实肩负起建设祖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神圣使命。

要实施精细化的就业能力提升,完善就业市场法律保障机制。高校应对标新常态,引导大学生提早确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做好择业就业的顶层设计,实施精细化的就业创业实战能力培训,培育能够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服务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国家也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市场法制体系建设力度,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生态。

(作者:王文婷、杨俊青,分别系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硕士,山西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