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次方言,亦被民间称瓯语,为中国温州市一带居民所使用,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瓯江片-温州话。 在发音、用词和语法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和北部吴语也有巨大差异,不能和其它地方的吴语沟通。 广义的温州话也称“瓯语”,指的是所有温州话的集合体,温州市的瓯江下游、飞云江和鳌江流域,以及丽水、台州的部分市镇,可以细分为瑞安话、乐清话、虹桥话、平阳话等等。使用人口500万左右。温州话内部差异较大,但能相互沟通。狭义的温州话指的是温州鹿城口音。
1,温州市区和永嘉、乐清、文成、平阳、瑞安等地通行的是瓯语,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温州话”,但其内部差异很大,单字读音、词语、音调都很是不同。比如永嘉和瑞安两地的瓯语差异远比宁波话和上海话之间的差异大。
2,除了瓯语之外,洞头县、苍南县部分地区使用闽语(闽南话)。
3,永嘉县和乐清市与台州接壤部分地区使用吴语台州方言。
4,小语种。除了瓯语吴语闽语之外,南部泰顺县、苍南县还有“蛮话”、“蛮讲”等小语种,无法与其他地区沟通。
5,方言岛,比如苍南县金乡镇使用一种独特的“金乡话”。
6,少数民族语言,温州分布着一些畲族人民,使用畲族语言。
2. 温州民俗村温州的民风民俗:
1、顺百家宴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始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970多年历史。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清河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
2、太公祭
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开国元勋、政治家、文学家刘基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县南田镇举行的以家族祭祀为主,间偶有由地方政府公祭,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形式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
3、陈十四信俗
陈十四娘娘名“进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县临水村人。生而聪颖,幼悟玄机。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陈十四。生前由于除妖护民,催生扶幼,人们膜拜为女神。
3. 温州传统民居有哪些“安居码”是指以居住出租房屋标准地址为基础,以可信身份认证为核心,通过出租人(房东)申报“领码”、乡镇街道核验“赋码”、承租人(租客)入住“扫码”、镇街部门监管“用码”的新型管理模式,为有效解决“健康码”落地难、返工人员住行难、基层网格治理难提供智能化平台支撑。
“安居码”适用范围:全市范围内居住出租房屋、承租人。
暂住证(Temporary Residence Permit )这个词据说为深圳首创,用以登记外来流动人口,并为流动人口提供相应服务。这个词语本身蕴涵着生活的流动性。中国“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第一件展品就是暂住证。后来暂住证制度在中国流传开来,暂住证是特定时期的人口管理方式,目前中国不少地区已取消暂住证,由居住证代替。
4. 温州传统民居图片温州市作为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辖4个市辖区,5个县(永嘉县、平阳县、泰顺县、文成县、苍南县),代管2个县级市。由此可见,永嘉是温州属下的一个县,所以永嘉户籍人口不能算温州市内居民,只有4个市辖区的居民才算温州市内居民。
5. 温州传统民居特点温州话 “什么意思”的讲法:啊尼意思。
温州话,是吴方言的一种次方言,亦被民间称瓯语,为中国温州市一带居民所使用,属于汉藏语系-汉语-吴方言-瓯江片-温州话。
在发音、用词和语法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和北部吴语也有巨大差异,不能和其它地方的吴语沟通。
6. 温州民俗文化温州六月六晒霉,因为六月份温州温度高。
7. 温州民居的特色东瓯古国,永嘉旧郡。
温州,一座有着5000年渔耕文明史,2200年城市发展史的悠悠古城。在这座古老的小城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厚重的历史人文,丰富的文化遗产书就了绚烂的瓯文化诗篇,传承千年,生机盎然。
温州是一座拥有大量历史建筑的城市,包括城垣城楼、亭台楼阁、坛庙祠堂、民居宅第、桥涵码头等,既有集中成片的历史街区,又有散布城乡的零星建筑。这些建筑历经岁月沧桑,折射时代变迁,深蕴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海上丝绸之路印迹甚多
江心屿东西双塔——当年海上丝绸之路航标
安澜亭码头和老街巷——当年海上丝绸之路泊船和交易之地
早在战国时期,温州已经成为中国海上交通线9个重要港口之一。三国时期,温州是中国沿海主要造船地区。至唐代,温州的造船技术已能建造远洋海船,成为中国主要造船基地之一。唐会昌三年(843)温州开辟了日本直达航线,对外贸易和交通更加频繁。五代时,温州是吴越国主要港口之一,并设有博易务。宋元时期,温州的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北宋哲宗年间,温州造船局居全国各船场之首。南宋绍兴元年(1131),温州设立市舶务,并建有待贤驿、来远驿和容成驿招待来温的各国客商。到了元代,温州成为全国七大港口之一,设市舶转运司。
宵梵祥寺阿育王石塔柱遗存——当年海上丝绸之路见证
元代出使真腊(今柬埔寨)、撰有《真腊风土记》的周达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近代,温州在《烟台条约》后开埠,西风东渐,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式建筑,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古民居文化价值独特
杨柳巷戚宅
在温州历史建筑中,民居宅第的数量最多。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温州历史民居共有4061处。温州古民居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一是年代跨度集中,基本为明晚期到近代。二是造型多、艺术手法丰富。既延续了宋代江南建筑的特色,也吸收了同期福建民居的部分风格。近现代民居不乏中西合璧的建筑,带有西式风格的占了很大的比例。温州民居独特的文化价值较早受到学界重视。
水碓坑村民居
20世纪80年代,国内一批研究乡土、民俗与文化的专家学者,陆续深入楠溪江流域、温瑞平原,开展乡土建筑调查研究,以陈志华、谢凝高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掀起一波研究保护楠溪江民居的热潮,相继出版了《楠溪江中游古村落》、《楠溪江上游古村落》等著
8. 温州独有的民俗有哪些1.吃麦芽糖麦芽糖作为永嘉山区一种传统零食,每到过年走亲戚,走朋友,“伴手礼”里面总少不了这种糖。 永嘉县最早开始做麦芽糖的是碧莲镇应界坑村,至今在每年过年的时候,仍坚持制作这种传统的零食。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应界坑村麦芽糖,在过去,村民们过年制作麦芽糖主要用来祭灶神,给孩子当零嘴吃,而现在,村民们制作麦芽糖更多的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更是想借着芳香甜蜜的“麦芽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2.舞龙每到新春,永嘉民间很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舞龙也是正月里的重头戏。在锣鼓声中,龙灯昂首摇尾,蜿蜒游动,多由十多个壮汉举竿来回奔走,热闹非凡。舞龙灯祈福,是许多人难以忘怀的春节记忆。
3.蒸松糕寻年味,迎新春,每逢过年,具有年味儿的传统糕点——松糕总会令人格外怀念。筛粉料、装蒸屉、放红枣、随着股股热气从蒸屉中窜出,没多久,香甜软糯、美味可口的松糕就新鲜出炉了,每一口都透着过年的香甜。
4.品尝千层糕在永嘉很多地方,千层糕成了过年桌上必备的主食之一。因其糕和“高”同音,有步步高升、蒸蒸日上的意思。
5.还冬俗称解冬,是古代腊祭百神遗俗之一,仪式一般在近年边时举行。有钱人家于除夕当日,选择潮涨时在中堂摆设香案,供以猪肉、猪头、米鸡、年糕、金银纸元宝等祭品,还有各种南北货、海货。有的人家还将一条鲜鲤鱼放在水盆里。
6.祭天地百神。一般来说,先祭“宅神”,称“谢年”,亦称“送岁”,再祭祖先和“神袛”。还要在天井里设火盆曰“爆红”,也叫“燎火盆”。祭毕,放鞭炮,扫地送垃圾出门,称“扫岁地”。
7.永嘉昆剧,是流行在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的一个昆剧流派。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9)昆剧传入温州后,和温州的戏曲声腔互相融合,逐渐形成这个地方剧种。
8.拦街福 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花祭”。
店铺以减价招来顾客,各方游客云集。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第二天,别处街道又举办“拦街福”。
9.应界坑乱弹
应坑乡位于永嘉县西北山区,距县城60公里。应界村始建于南宋,乱弹戏深受群众喜爱,民间各种场合的红白喜事、生日、寿诞、集市、庙会都请乱弹班演戏。它是一种“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杂白混唱,锣鼓击节”的曲牌体音乐,曲牌大多无男女之分,行档之别。
9. 温州的传统建筑温州有三个火车站,分别是温州站,温州南站,温州北站。
温州站
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等站,是金温货线的中间站。
温州南站
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为隶属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宁波车务段的客运一等站,是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和金温铁路的交汇接轨车站。
温州北站
永嘉火车站将扩建为温州北站,并作为杭温高铁的起点。温州北站所处高铁新城核心区,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温州北站枢纽综合交通定位是打造温州综合交通枢纽的典范。
10. 温州传统民居 避雷 防雷中督消防科技有限公司于2013年04月26日成立。法定代表人李加洪,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消防器材、建筑材料(不含危险化学品)、保安器材、交通设施、劳保用品、仪器仪表、办公用品、机电设备、电子设备、照明设备、电子产品(不含电子出版物)研发、销售;软件开发;阀门、玩具、新能源研发;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农业技术的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建筑智能化工程、安全防范工程、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通信信息网络系统集成工程、电子工程、工业自动化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装饰装修工程、防雷工程、消防工程、音响工程、港航设备安装工程、公路交通工程、环保工程、电力工程、信息安全工程的设计、施工;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消防器材维修、保养安装;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等。
11. 温州古民居南塘街是指城南堤塘南塘上的一条街道。
温州南塘街连接温州锦绣路,毗邻温州白鹿洲公园,凯盛花园。南塘街和南塘河相伴而生,街因水兴,河由地名,并都衍生自南塘。
文化设施方面,园区主入口广场、中心广场设置了地雕及大型浮雕,园区内文化村将以简约、明快、亮丽为个性,又略带温州民居的传统元素,结合坡屋与粉墙瓦黛等江南水乡的独特建筑形式,区域内有清朝时期的古宅,该建筑属我市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居住。
南塘,顾名思义,乃城南之堤塘也,“捍海而途谓之塘”(明王瓒《仰止亭碑》)。因筑南塘而纳流入河道的南塘河,史前是一条海峡,并逐渐演化为浅海、泻湖、入海水道,泛称南湖,汉晋之时,曾经人工疏浚。而南塘河的成型和南塘街的形成,则应始于南宋。
初冬白洲公园里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