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我国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推动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唐三彩就是陶瓷界中突出代表,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烧出来的成品特别漂亮。但最近有些人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唐三彩是陶器还是瓷器,困惑了许多人,告诉大家,看看下文就知道了。
在唐代,厚葬的风俗使作为冥器的唐三彩发展迅速,成为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陶瓷业到宋代得到了蓬勃发展,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日趋丰富,明朝青花瓷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您知道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的唐三彩其实是陶器,它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陶和瓷经常并称,但是您知道陶和瓷之间的区别吗?让我们为您详细道来。
一、陶和瓷的吸水率不同
国标中,陶和瓷是按它们的吸水率来区分的,吸水率小于0.5%的为瓷,大于10%的为陶,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
二、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四、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五、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六、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瓷器和陶器虽然不同,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小结:原来困惑大家许久疑问终于解答了。唐三彩其实不是瓷器而是陶器,实际上看了上文,陶和瓷其实相差蛮大的,不管是在工艺上,还是原材料,都大不一样。可能是大家将两个词经常组成起来说,把陶和瓷混淆在一起了。
唐三彩属于()唐三彩属于(D、融合了绘画、雕塑、工艺的综合艺术)。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
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约80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工艺原理: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白、绿三色为主。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属于什么唐三彩属于低温铅质彩釉陶器
唐三彩**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工艺特色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
先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是陶器还是瓷器啊?唐三彩是陶器,低温铅釉,唐三彩并不是只有三种颜色,三在古代是多的意思,又因为唐三彩主要以黄,绿,赭,这三种为基本釉色所以为三彩。唐三彩的制作要经过二次烧制,第一次是在1150摄氏度下素烧,第二次是挂釉低温烧制在900摄氏度。唐三彩多为明器就是陪葬用品。
唐三彩是陶还是瓷?唐三彩是一种施以多种彩釉的陶器制品,是在汉代低温铅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它为唐三彩。
唐三彩胎体用白色钻土制成,以含铁、铜、钻、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凡烧成色为褐红、浅黄、储黄的是铁元素呈色,各种绿色是铜元素呈色蓝色是钻元素呈色;紫色是锰元素呈色;而白色则是以铅的化合物与含铁最低的白色钻土所配成,不加着色剂,由于含铅量高,釉料在受热过程中易向四周扩散流动,各种颜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非常自然而又斑驳灿烂的色泽,千姿百态、瑰美华丽、颇有盛唐风采。
从窑址出土的器物分析,唐三彩可能是用二次烧成法制成的,先是在1100℃左右的高温下烧出素坯,然后在已素烧过的胎体上施釉,再经900℃低温烧成.
唐代厚葬成风,明器的需要量激增,因此唐三彩主要见于做随葬的明器,生活用器较少。唐三彩器物极为丰富,日用器物有碗、盘、瓶,、壶、杯、枕、钵等。明器有人物俑、动物、家具、车马、楼阁亭台等等。*者生前所享用的事物无不具备,其中以人物俑、马、骆驼塑造最精形神俱佳,数量也最多。
中外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兴旺,海上贸易的发展,使唐三彩的造型艺术更加丰富。一些器形颇具异域风采,目前在印尼、埃及、朝鲜、日本等地都发现了我国的三彩陶器,可见,唐三彩还大量销往海外、
唐三彩的创烧成功。对后世的宋三彩、辽三彩有直接的影响,对我国明清时期的釉上彩和颜色釉瓷器也有启迪作用,尤其是钻料的应用,为我国青花瓷器的创制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