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梅
【摘要】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日益突出生本教育理念,关注学生这一学主体地位,并围绕尊重学生、满足学生需求来展开语文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主动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就高中语文生本课堂构建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促进高中语文生本课堂教学水平有所增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本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构建生本课堂,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课堂学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生本课堂的构建中挖掘学生的学潜能和创造力。
一、强化课前预,激发学生课堂学的主动性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兴趣会推动他们充分激活思维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产生良好的学效果。而充分、细致的课前预会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有助于他们紧跟教师的教学安排,以良好的主动性吸收教学知识点。有效的预离不开教师对预问题的精心设计,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课前预,明确课文的学重点、需要深入思考并探究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推进学生的思维及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促进课堂高效教学。
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教师可安排学生提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人生经历及其在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和作品,并通过网络视频收看关于“三·一八”惨案的相关资料,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及作品的倾向性和思想深度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设计课文相关预的问题。如,要求学生按时间顺序梳理出刘和珍事迹、标出文中渗透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领会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变化脉络,领会并概括每段文字的意义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思考课文深意。这样的课前预会促进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状态并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认知、质疑和深刻理解,取得良好的学效果。
二、营造浓郁的课堂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交流
作为课堂语文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有意识地调节、營造良好的课堂学氛围,在这种浓郁的学氛围下,学生的学热情度和学潜力得到充分激发,可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教学参与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提高氛围营造的效果,教师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可借助多媒体对课文相关背景资料进行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引发学生对课文各方面的深度思考,产生相应的质疑和交流、探讨。如《荷塘月色》教学,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荷塘的视频作为教学导入点,让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荷花、荷叶、荷韵、荷波的动态,并对照视频在文中标出描写荷花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根据所读、所看、所感进行相互交流和探讨,通过这种方法,营造出轻松浓郁的教学氛围,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度和教学参与度,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关注并及时进行教学指导,调动学生主动思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在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状态、学效率并设计教学相关问题,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层层分析和思考中完成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在问题设计上,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和方式,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兴趣。
(一)在层层递进的思维训练中设计问题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维脉络和推进顺序,所以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也要遵循思维脉络,引导学生在逐步、层层递进中领会课文的主旨和含义。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明确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想象別里科夫的形象,是不敢面对新事物,反对一切变化,害怕所有变革的守旧的形象,思索这类人为什么会对全城人造成影响,分析別里科夫这一类人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思路的递进与展开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借作品为人们揭露了哪些现象,讽刺了哪些局面,为什么说埋葬了別里科夫,局面并不会变好,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痛恨以及对变革与新事物的向往,使其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深入领会作品的特点,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并对自身的写作产生可贵的启发。
(二)在学生思考问题过程中善于追问启发
教师在对课文教学的问题设计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关注学生思考的状态、过程和结果,并在适当时候设计相应追问,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进一步深化。当学生思考和认知出现阻隔时,借助教师的追问得到及时的启发和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要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以生为本,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学生的学需求,以调动其学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的深刻性。要善于引导学生实现高效课前预,营造浓郁的课堂教学氛围,设计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逐步深入并正确领会文章主旨。这样才能建立高效的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并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中体现自我价值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苏保中.生本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理念与实践,2013(8).
[2]刘晶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J].教育探索,2016(11).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