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烽
【摘要】本文以2018年全国高考Ⅰ卷作文题为例展开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利用蝴蝶的形象搭建辩证思维的导图系统”“以高考真题为例,让‘蝶图在语言和思维之间搭桥”“以‘蝶图导思,给思辨作文建模是可以尝试的方式”。最后,笔者以指导学生使用“蝶图”观照文题时所应体现出的几个特点结束全文。
【关键词】蝶图;以图导思;辩证思维;观照文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利用蝴蝶的形象搭建辩证思维的导图系统
考虑到学生在高二的政治课中已经对哲学的辩证法有所掌握,我要尝试解决的是如何将常见的辩证思维整合到一张以“蝴蝶”为联想核心的导图中去,以便学生在运用辩证思维观照文题时能实现全面而系统的提纲搭建。
蝴蝶的昨天是枚蛹,前天则是条虫——从毛毛虫到蝴蝶,契合辩证思维“事物是发展的”的要义。毛毛虫变成蛹,才从蛹蜕变成美丽的蝴蝶,而不是突然就能跨越式地由虫变蝶,这正是辩证思维中“量与质互变”规律的体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蝶翼虽小,也需“风斯在下”,才能成全蝴蝶访花撷蜜的飞梦。当然,花香蜜甜也属于激发粉蝶飞往繁花的重要外因。蝴蝶的对翅为一个飞行系统,成对的翅膀,以躯干为中心,一左一右呈轴对称,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体现——全面思考,凡事不能只考量一方面。而翅膀翕动间一张一合、一上一下,也体现出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往对立面转化。
二、以高考真题为例,让“蝶图”在语言和思维之间搭桥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思想不合逻辑,语言就不可理解,思想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以2018年全国高考Ⅰ卷作文题为例,根据“蝴蝶”导图的思辨系统说说对这则材料的看法。
2000年呱呱坠地的时候还是一条“世纪虫宝宝”,一路成长直到2018年,它成了一枚成熟的独特的“蛹”,2035年化成蝶的世纪宝宝,将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阳光和花海芳香。事物是发展的,所以世纪宝宝们可以选择主动积极发展,而不是被动消极地长个儿。
从2000年第一眼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到2018年成虫化蛹,再到2035年破茧成蝶。每一次华丽的蜕变都是漫长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不同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也正是在这其中的摸爬滚打,包括“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才一次次促成“宝宝们”“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独特质变和华丽转身。
2035侃侃而至,每一只正青春的“蝴蝶”,你所恋之花是什么?你拿什么靠近心国的芳香?一是你的翅膀可以不漂亮但要够硬够丰满,二是你还需要水绿山青国泰民安的外部环境。前者为内因,后者为外因。
在世纪宝宝的命运节点2008年,我们遭遇了汶川大地震,也迎来了北京奥运会。多可悲亦多可喜!从民族众志成城的辩证维度去观照,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天灾的挑战还是扬眉的际遇,我们都拿出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的精誠团结。
诚如施清杯老师所言:“我觉得,先‘搞活思想,再‘规范语言,‘搞活思想比‘规范语言更重要,‘规范语言是‘搞活思想以后的事。”
把上面每一个际遇和机缘点、使命和挑战点想透了,把思想搞活了,就可以把自己的联想和思考,以书信体或者对话文本的形式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一如开封历久弥香的佳酿。
三、以“蝶图”导思,给思辨作文建模是可以尝试的方式
(一)导之以图,劳于思辨,逸于作文
用一张蝴蝶简笔画作导图,借图联想和想象将零散的常用辩证思维融合在一起,建构思辨导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画导图不思题,把文题想透彻,把图纸画清楚,那施工到成品就是有章可循、水到渠成的事——如果我们把作文比作屋宇,写作比作施工的话。
(二)从理论到实践的初始阶段,要老师搭桥示范,导之以法
卢晓蒲老师说:“教师即使认为某篇议论文写得好,也无非是给同学们读一读,然后做简单的几句评语,却没有深入地去进行解读,不能从根本上真正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因此,我认为教师借力“蝶图”,并提供示范品给学生借鉴,结合实例讲解,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思辨导图的理解。
(三)先行借图独立思考,再就图分享交流
先行借图独立思考,强调的是学生首先作为一个有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力的个体,不能在没完成个体思辨前就过早进入集体讨论,借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重视独立思考后的交流。前者是小得,后者方是大得。相互激荡、相互碰撞,思辨的导图才会更加体现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像王希龙所言,“通过热烈的讨论,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学生学会了通过一件很小的事去发掘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学会了辩证地去看待任何一个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宗炎.英汉语文研究纵横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希龙.议论文理性思维培养的两点有益尝试[J].教育艺术,2015(5).
附 ? ?注
本文为2017年广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课题研究成果(以图导写——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议论文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