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闻号

许泽玲

护肤膏霜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房企10月销售整体表现亮眼
房企10月销售整体表现亮眼
发布时间:2024-11-14 18:06:50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近期,上市房企陆续披露10月份销售业绩,多数公司销售金额、销售面积环比增长较为明显,房企“银十”销售数据整体表现亮眼。机构数据显示,10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增长10.53%,环比增长67.45%。

住建部“全国房地产市场监测系统”网签数据显示,在存量增量政策叠加的“组合拳”作用下,10月份商品房成交同比、环比实现“双增长”。10月,全国新建商品房网签成交量环比增长6.7%,同比增长0.9%。成交量增长从一线城市向更多城市扩展,全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止跌回稳的积极势头。

销售额增长

多家房企10月销售额实现环比增长。以融信中国为例,公司连同其附属公司、联营公司、合营公司于2024年10月的合约销售额约为6.59亿元,合约销售建筑面积约为64879平方米,平均合约售价为每平方米10151元。

2024年9月,融信中国合约销售额约为4.46亿元,合约销售建筑面积约为54132平方米,平均合约售价为每平方米8231元。

碧桂园披露的2024年10月份未经审核营运数据显示,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合营公司、联营公司于2024年10月共实现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43.3亿元,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

2024年9月,碧桂园实现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36.2亿元,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为42万平方米。

部分房企10月份销售均价下降,销售金额环比下滑。雅居乐集团披露的2024年10月未经审核营运数据显示,集团和附属公司、合营公司、联营公司,以及由集团管理并以“雅居乐”品牌销售的房地产项目,2024年10月的预售金额合计为13.9亿元,对应建筑面积为11.8万平方米,平均价为每平方米11824元。截至2024年10月31日,今年以来集团和合营公司、联营公司,以及雅居乐项目的预售金额合计为135.6亿元,对应建筑面积为101万平方米,平均价为每平方米13428元。

雅居乐集团披露的9月份未经审核营运数据显示,集团和附属公司、合营公司、联营公司,以及由集团管理并以雅居乐品牌销售的房地产项目,2024年9月的预售金额合计为18.2亿元,对应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平均价为每平方米13013元。

政策“组合拳”显效

住建部“全国房地产市场监测系统”网签数据显示,在存量增量政策叠加的“组合拳”作用下,10月份商品房成交同比、环比实现“双增长”。10月,全国新建商品房网签成交量环比增长6.7%,同比增长0.9%。成交量增长从一线城市向更多城市扩展,全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止跌回稳的积极势头。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10月重点100城新房销售面积环比增长31%,同比由降转增,自去年6月以来同比首次转增。二手房方面,“以价换量”带动二手房成交持续活跃,10月环比由降转增,同比增幅超两成。

从百强房企角度看,2024年1-10月,百强房企销售额为34599.95亿元,同比下降34.7%,降幅较上月缩窄4.08个百分点。10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增长10.53%,环比增长67.45%。

住建部透露,商品房销售面积“银十”超过“金九”。

“金九银十”是房地产销售旺季。10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网签成交量环比增长6.7%,二手房网签成交量环比增长4.5%,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环比增长5.8%。9月份是三季度末月,房企通常会拼业绩冲销量。受9月份冲量透支的影响,10月份成交量通常会环比下滑。但今年“银十”成交量超过了“金九”,也是2007年以来“银十”首次超过“金九”。

找房热度回升

从找房热度看,58同城、安居客数据显示,2024年10月全国新房找房热度环比上涨13.2%。各线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暖,一线城市新房找房热度上涨明显,环比涨幅为16.4%,其中深圳找房热度环比上涨34.9%。价格方面,2024年10月,全国重点65城二手房挂牌均价为14215元/平方米,环比下跌1.06%。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地产政策“组合拳”提振效果显著。10月份,新房和二手房网签成交面积同比、环比显著改善,市场活跃度显著修复,房价出现止跌迹象,后续要关注市场复苏的持续性。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表示,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潜在需求量大,中高端改善需求旺盛。一线城市放松限购,带来市场热度及交易量的快速拉升,改善型需求入场趋势明显。

华西证券研报显示,今年10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趋势出现拐点。随着政策持续发力,板块估值有望迎来修复,业绩表现稳健的房企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