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匿名
点击 242回答 1 2020-01-18 12:55

池沟铜矿区找矿靶区预测和验证

已解决 悬赏分:40 - 解决时间 2020-01-18 13:01
反对 举报 收藏
最佳答案
  • 匿名
支持 反对 举报 2020-01-18 12:55




1.靶区找矿预测

(1)成矿地质条件池沟岩体群产于山阳-凤镇多期活动性深大断裂北侧3.5km处,该断裂形成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陆内俯冲增生带构造环境,区内近EW向断裂与NE向基底构造相交形成贯通式构造,成为导矿构造,控制了池沟岩体与含矿热液的贯入,构成热液循环、对流、渗透构造网络系统,为该区的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成矿构造空间。

池沟铜矿区各类含矿岩体规模较小,最大0.06km2,围绕岩体发育大面积角岩化,青磐岩化强烈,具有斑岩型铜(钼)矿化的有利条件。

图6-21 白杨沟铅锌矿区208线剖面地质图

池沟铜矿围岩蚀变强烈,有角岩化、青磐岩化、矽卡岩化、黄铁绢英岩化、钾化及硅化,围岩蚀变具有很好的分带性,自岩体向外,蚀变类型由钾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叠加于角岩化之上,其上又叠加矽卡岩化)。目前已在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发现了较好的铜(钼)矿化体。

(2)化探异常特征

双元沟-池沟地区1:5万分散流扫面结果反映双元沟-池沟矿区范围内为一个以铜为主,Mo、Pb、Au、Ag、As、Co元素组合的多元素富集区; 1:2.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池沟一带圈出一个同心环状异常,围绕岩体以Cu、Mo、As、Pb、Zn异常为主; 外部以Au、Ag、As、Sb、Bi异常为主。异常规模大,铜浓度值一般为500×10-6,最高达4000×10-6

化探异常从中酸性小岩体向外元素组合为Cu、Mo、Ag、Au→Pb、Zn、Au、Ag、As、Sb→As、Sb,显示出由高温向中低温过渡的地球化学特征。

(3)物探异常特征

选择池沟矿区开展高精度磁测、激发极化法和CSAMT方法试验,对池沟岩体(群)分布区及深部展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T异常(图6-22)分为NE向Ⅰ号异常带和NW向Ⅱ号异常带。Ⅰ号异常带与地表出露的岩体群相对应,上延后合二为一,岩体深部规模大,连为一体,显示岩浆的通道性质; Ⅱ号异常强度较小,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反映地层中磁性地质体或存在隐伏岩体。

图6-22 池沟铜矿区△T磁异常示意图

磁法可以判断出露岩体的宏观形态和总体走向,预测隐伏岩体位置,但受地层磁性物质(如磁黄铁矿)影响,出现多解性。目前还不能二维反演,对深部岩体的具体形态不

能准确地勾画,仅能辅助推测矿化有利位置。激发极化法测量显示,池沟矿区共获得4个激电异常(图6-23),其中π1规模大,π1、π3、π4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值一般为5%~9%。激发极化法对于埋藏小于200m的极化体,埋藏较深时,极化率降低,甚至消失。

图6-23 池沟铜矿区极化率异常示意图

在池沟地区布设了9条CSAMT剖面以寻找隐伏岩体及隐伏铜矿化体。CSAMT测试表明,各剖面显示了明显电阻率异常:F2断裂以南,为明显的低阻异常反映,阻值一般小于2000Ω·m,主体位于500m标高以上; F2断裂以北,电阻率值变化剧烈,出现高阻(大于5000Ω·m)、中阻(2000~5000Ω·m)、低阻(小于2000Ω·m)相互夹杂的情况,特别是低阻异常在剖面上呈上下近垂直条带状。通过与已知剖面对比发现,中低阻值(<5000Ω·m)的电性层代表矿化岩体,可以区分岩体与围岩,推断矿化的有利部位,确定断裂位置。

2.找矿靶区勘查验证综合分析池沟地区的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在池沟铜矿区共圈定了A、B、C、D4个找矿靶区(图6-24)。A区沿F2断裂呈EW向带状分布,西到2线,东到27线,中心在大、小池沟一带,包括Ⅱ号、Ⅲ号和Ⅳ号岩体; B区呈EW向带状分布,西到11线,东到25线,中心在V号岩体西侧300m一带; C区呈EW向带状分布,西到22线,东到5线,中心在Ⅰ号岩体西侧300m一带; D区呈等轴状分布,中心在符桑沟北梁一带。

图6-24 池沟铜矿区预测找矿靶区分布示意图

为了验证物(化)探异常,此次工作在A区、C区、D区实施了7个钻孔。其中A区5个钻孔,分别为ZK1302、ZK1701、ZK1303、ZK902和ZK1702; C区实施钻孔ZK1201; D区实施钻孔ZK401。取得的成果如下:

1)钻孔ZK1302(图6-25)控制Ⅰ号铜矿体厚度为265.18m,Cu平均品位为0.15%;控制两段钼矿体,累计厚度为24.1m,Mo平均品位为0.032%。

2)钻孔ZK1701未见岩体(脉),局部偶见细粒辉钼矿、细粒黄铜矿。ZK1701未见到明显的岩体,仅见到钾长石花岗岩脉,从长石的成分分析,明显不同于Ⅰ—Ⅵ号岩体。

图6-25 池沟铜矿区13线CSAMT法电阻率拟断面及地质解译综合剖面图

3)钻孔ZK1303上部岩性主要为条带状透辉石角岩,下部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角岩,未见Ⅳ号石英闪长岩体。圈定6段铜矿体,控制矿体厚度为77.95m,平均品位为0.12%。

4)钻孔ZK902见3段石英闪长斑岩体,岩体中黄铜矿主要呈稀疏浸染状、细脉状分布,矿化较强、连续。圈定4段铜矿体,控制矿体厚度为129.71m,平均品位为0.12%。

5)钻孔ZK1702上部岩性主要为透辉石角岩,下部为石英黑云母角岩,未见石英闪长岩体。全孔裂隙较发育,多呈细脉状沿裂隙发育,局部黄铜矿化呈细脉状较连续分布。圈定4段铜矿体,控制矿体厚度为50.55m,平均品位为0.18%。

6)钻孔ZK402岩性以硅化、黄铁矿化、方柱石化大理岩和石英角岩为主。全孔普遍发育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 磁铁矿化、黄铁矿化强烈,黄铜矿化较连续,但矿化极弱,分布不均匀; 磁铁矿化、黄铁矿化强烈富集部位黄铜矿化增强,二者关系密切。共圈定6段铜矿化体,累计垂厚度为20.94m,平均品位为0.19%。

7)钻孔ZK1201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角岩和石英角岩等; 蚀变主要有绿帘石化、硅化等,整体硅化强烈,局部沿裂隙发育弱钾化。全孔黄铜矿化普遍发育,但矿化极弱,分析Cu品位为0.01%~0.14%;局部辉钼矿化较强,矿化较连续,但分布极不均匀,Mo品位为0.013%~0.088%。此外,ZK1201见4段石英闪长斑岩脉,与Ⅰ号二长花岗岩体岩性不同,初步推测应为另一隐伏岩体。4段岩脉与围岩接触部位均发育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和辉钼矿化。

8)ZK202所见岩性为黑云母石英角岩和石英角岩等,普遍发育辉钼矿化、弱黄铜矿化。见矿化较好,圈定了16段细脉状钼矿体和15段细脉状铜矿(化)体,但未见岩体。钼矿体累计斜厚43.66m,平均品位为0.062×10-2;铜矿体累计斜厚21.78m,平均品位为0.17×10-2

根据钻孔见矿情况,池沟铜矿预获远景资源量可达14×104t以上。

经钻孔验证,认为铜矿化与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在已控制岩体和围岩中黄铁矿化与黄铜矿化发育。初步预测硫化物富集于Ⅰ、Ⅲ、Ⅳ号岩体中。岩体形态复杂,产状陡立,Ⅳ号岩体尚未控制到根部,初步判断岩体沿东西方向侵入。上述验证仅为A区、C区和D区部分位置,尚未全部覆盖预测的有利空间,进一步验证有望发现较大规模的铜矿床,前景乐观。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