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二轮钛白粉涨价已落地,继3月9日龙佰集团、中核钛白公告提价之后,3月10日晚间安纳达、惠云钛业、金浦钛业亦发布提价公告。
从2020年7月份开始,钛白粉行业进入高景气周期,至今这轮钛白粉价格上涨行情已持续20个月,涨幅已超50%,今年钛白粉价格还能延续去年一路高歌上涨的行情吗?
继国际钛白粉巨头泛能拓、康诺斯、科慕、特诺、石原发布涨价函之后,国内钛白粉企业也纷纷上调产品价格。
3月9日,龙佰集团、中核钛白先后公告自即日起,全面上调公司各型号钛白粉销售价格,其中对国内各类客户上调1000元人民币/吨,对国际各类客户上调150美元/吨。
“在龙佰集团发函涨价之后,攀枝花钛海、江苏镇钛、济南裕兴、山东东佳、山东道恩、广西西陇等11家钛白粉企业也发函宣涨1000元/吨,其实在龙佰集团发布涨价函之前已有广东、云南和攀枝花等地4家锐钛型钛白粉企业发函上调600元/吨。”颜钛云商钛分析师杨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多重原因叠加,目前下游江浙一带开工率不及去年同期,正常来说这种情况下钛白粉价格该往下走了,但是由于现在原材料上涨导致钛白粉生产厂家的成本上涨,加之国外需求旺盛,引发这一轮集体提价。
中原证券研究所负责人牟国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轮钛白粉价格上调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近期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包括钛精矿、硫酸、天然气等均有较大涨幅;其次海外需求旺盛,企业出口订单饱满,对价格带来支撑。”
杨逊表示,由于通胀、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外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叠加刺激下,钛白粉行业从2020年7月份进入高景气周期,目前国内钛白粉市场上涨行情已延续20个月之久。
据同花顺iFinD金融终端收录的生意社数据显示,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3月10日,钛白粉现货价格从13866.67元/吨一路上涨至21100.00元/吨,每吨上涨7233.33元,涨幅达到52.16%,其中2021年8月份达到最高价21233.33元/吨。这期间钛白粉企业多次发布涨价函,以龙佰集团为例,自2020年7月份至今,该公司共发布13次主营产品提价公告。
龙佰集团证券部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次公司产品提价主要是由于国外需求旺盛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由于目前钛白粉价格已经运行到比较高的位置,今年钛白粉价格持续上涨可能性不大。”
杨逊对本报记者分析道,“目前钛白粉价格处于高位,如果价格继续上涨将缩小与国外价格差距不利于出口,如果出口疲软,国内市场既消化不了我国钛白粉这么大产能也支撑不了这么高的价格。所以,今年钛白粉价格难以延续去年持续上涨态势,预计价格将在高位震荡,终端零售市场价格将在18000元/吨至22000元/吨区间上下浮动。
牟国洪表示:“目前钛白粉内需不振,下游涂料等行业利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持续承压,加上终端房地产行业由于政策调控开工量下滑,因此钛白粉国内需求较为疲弱,对涨价的消化具有较大难度。总体来看今年钛白粉内需不旺,供给面从去年开始有较多的产能投放,未来行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预计未来钛白粉价格继续上涨的难度较大,存在高位下行的压力。”
涂料行业是钛白粉最大应用行业,钛白粉产量的60%主要应用在涂料行业中,钛白粉在涂料中的含量约占10%-20%,是涂料工业中用量最多的一种颜料。
成本压力对涂料企业的经营业绩影响颇大,由于钛白粉以及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涂料行业已出现大面积亏损情况。
据中国涂料网消息,中国涂料工业协会3月7日发布《2022中国涂料行业利润预警》指出,虽然我国涂料行业2021年总体产量及主营业务收入处于正增长,但利润总额增速自三季度初开始出现断崖式走低,四季度初即进入负增长,全年利润总额总体为负增长。截至2022年3月初,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我国涂料行业大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亏损情况,请行业各企业密切关注利润等经营情况,根据上游原材料市场波动变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三棵树表示,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公司生产成本相应上升,公司产品涨价滞后,盈利能力受到影响,预计2021年亏损3.2亿元至4.7亿元。
同样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立邦中国2021年全年实现营业利润为359亿日元,同比下降18.3%;营业利润率为9.5%,同比减少了6.9%。
河南省涂料行业协会相关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钛白粉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涂料企业利润,现在不仅钛白粉涨价,其他原材料也在涨价,有的企业出现亏损情况,议价能力强的大涂料企业可以上调价格,中小涂料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而不敢涨价,往往压缩自身的利润空间。”
某涂料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道,“钛白粉占整个涂料成本的30%,其价格上涨对整个行业影响还是很大的,如何化解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危机对我们来说是相当沉重的话题,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有时候也会选择使用一些功能相似的替代品。”
在牟国洪看来,对于下游涂料等企业而言,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开发差异化品种,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和附加值,才能更好地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证券日报记者肖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