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面膜

昔日面膜巨头美即折戟线上被欧莱雅收购后经历挣扎与重塑仍难阻退步

更新时间:0

  美即官方商城将于2024年10月30日闭店,目前在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的官方店铺已搜索不到。

  05品牌需要在保持品牌核心价值的同时,勇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蓝鲸新闻10月9日讯(记者 王涵艺)曾以“停下来,享受美丽”广告语广为人知的面膜品牌美即,如今却不得不黯然关闭线上商城。它可能未曾预料,2013年加入欧莱雅集团后,真的“停下来”了。

  从销量第一,到折戟线日,蓝鲸新闻记者从“mg美即”官方小程序获悉,美即官方商城将于2024年10月30日闭店。目前,该品牌在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的官方店铺已搜索不到。

  对于美即面膜的退网,欧莱雅方面对蓝鲸新闻记者表示,由于战略调整,美即品牌计划关闭线上店铺,消费者可以继续通过线下渠道购买产品。

  美即品牌创立于2003年,它曾凭借“平价面膜+单片销售”的模式迅速占领市场,2005年入驻屈臣氏,2007年成为屈臣氏面膜品类销量第一的产品。

  2010年,美即控股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1633,成为国内面膜上市第一股。在2012年,美即面膜达到历史巅峰时期,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据26.4%,销售额超过10亿元。

  然而,美即面膜在2013年被欧莱雅集团以65.38亿港元全资收购,2014年在港交所退市,正式成为欧莱雅集团旗下一员。

  尽管欧莱雅集团为其成立了专门的面膜研发中心,并在2015年邀请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重新设计品牌形象,这本应是品牌发展的新起点。然而,美即似乎并未找到新的增长动力。

  2016年,欧莱雅集团中期财报显示,美即上半财年减值亏损高达2.1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8亿元)。同年,第三方监测机构曝出,美即2016年回款不足2亿元,较2012年的13.5亿元下滑高达90%。直到2018年美即调整渠道战略,全面退出屈臣氏,转战电商平台。

  除渠道外,近年来,美即在产品方面,不断扩充从面膜到护肤的多品类产品线;在服务方面,重新聚焦线下渠道,并推出高端院线护理服务。

  尽管进行了这一系列变革,美即仍未能实现根本性逆转,也未能扭转品牌日渐式微的趋势。最终,走向关闭线上店铺的结局。

  在当今时代,品牌更替实属常见。从高位跌落的美即并非孤例。美即的闭店现象,实际上是众多细分市场衰退的缩影,也是收购后处理的难点。收购一直是美妆巨头们扩张的重要手段,例如欧莱雅收购澳洲护肤品牌Aesop、LVMH收购意大利平价彩妆品牌KIKO、

  在整合和发挥协同效应方面,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双输;特别是外资品牌收购本土品牌,有着跨文化管理的风险,文化差异、冲突会是一个巨大的鸿沟,这也是一些品牌在被收购后可能会遭遇停滞甚至衰退的根本原因。曾定位于大众市场的本土护肤品牌小护士,也是在欧莱雅手中折戟的品牌。据AC尼尔森统计,2003年,小护士在中国的品牌认知度高达99%,市场份额为4.6%,在被欧莱雅收购前是市场上前三的护肤品牌,仅次于OLAY和大宝,拥有较高的消费者认知度。

  当时,欧莱雅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不足2%,缺乏大众产品线月,欧莱雅全资收购了小护士,但随后小护士却逐渐退出市场。

  国民护肤品牌大宝,凭借着早期鲜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成分、重复式的霸屏电视广告带来了高效的转化率。其明星产品“大宝SOD蜜”,在其鼎盛时期年销量超过亿瓶。但在被美国强生收购后,大宝逐渐失去了国产品牌的特色,也淡出了市场。

  尽管这些品牌在新时期都尝试过转型,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或转型效果不佳。

  另外,一些品牌如美加净、羽西等虽然重回创始团队手中,并进行了升级,但在国内外强势品牌的激烈竞争下,市场表现并不理想,未来能否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也还有待观察。

  收购与扩张,虽然能够为品牌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和挑战。美即、小护士、大宝等品牌的故事提醒着我们,无论品牌的历史多么辉煌,都需要不断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保持创新和灵活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化妆品行业资深管理专家白云虎曾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未来,品牌需要更加敏锐地捕捉消费者的需求,更加精准地定位自己的市场策略。”

  同时,也需要在保持品牌核心价值的同时,勇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只有这样,品牌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期待的,始终是那些能够带来真正价值和美好体验的品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一点,始终不会改变。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