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励志名言

从“求记”到“写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作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更新时间:0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应滕子京的《求记书》(又称《范希文岳阳楼记书》《宗谅求记书》《与范经略求记书》)邀请写成的。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境界和高超的艺术技巧、简练的文本风格而广泛传播,已入选古今各种中国古典文学读本和当代中学语文课本中一直作为经典必读课文。对于范仲淹、滕子京和岳阳楼研究都是绕不开的历史文献资料,至今仍有重要的思想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阶段是《求记书》的策源地在湖南岳阳。庆历四年(1046)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今岳阳市),庆历五年春开始重修岳阳楼。为了丰富岳阳楼的文化内涵,滕子京经过精心收集,才发现“然古今诸公于篇咏外,卒无文字称记所谓岳阳楼者,徒见夫屹然而踞,岈然而负,轩然而竦,伛然而顾,曾不若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也。”同时,他认为“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作为一座著名的楼观,没有一篇好的记,记载它、歌颂它,这个问题是相当严重的,怎么办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就想起了范仲淹这支大手笔,“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特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怀远之作,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希望范仲淹“伏冀于戎务鲜退,经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以张扬其事,能传之久远,使后人知道我宋朝有人。于是,滕子京在岳阳向范仲淹写了《求记书》,将写信的目的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了,那就是要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文以记之”。

  第二阶段是《求记书》的送达地在陕西邠州(今陕西彬县)。滕子京写《求记书》时间标注为“六月十五日”,没有年号,是写于“庆历五年”,还是“庆历六年”呢?根据《求记书》中所载范仲淹官职分析,他担任“邠府四路经略安抚、资政谏议”这一官职,自庆历五年正月至十一月,不满一年,这足以证明此信写于庆历五年六月十五日。这说明滕子京派人将《求记书》和《洞庭秋晚图》送达地在范仲淹担任“邠府四路经略安抚资政谏议”的任期内,即邠州。古时交通不便,从湖南岳阳至陕西邠州,又路途遥远,单程送信也要耗费较长时间。范仲淹在邠州,一是工作忙,一是心里烦,他在那里一时根本没有心思去为滕子京写《岳阳楼记》。比如,范仲淹在邠州时曾择地扩建郡学,工程未竣工就调任邓州,就连《邠州建学记》也是写于邓州的。可见他在邠州只是收到了《求记书》,而没有完成滕子京邀请写《岳阳楼记》的任务。

  第三阶段是《岳阳楼记》的诞生地在河南邓州。根据《范文正公集》所附年谱记载,范仲淹帮助仁宗皇帝推行新政,遭受政敌攻击,自请外调,于庆历五年正月知邠州,至十一月又改知邓州(今河南邓州)了。范仲淹在邓州“政通人和”和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身体好了,心情也好了,有时间也有精力坐下来,认真回顾总结自己一生的宦海风云和进退得失,也自然想起滕子京求记之事。当他再次读滕子京的来信,一定会心情澎湃,思绪万千。从同年参加科举到泰州共事,从同朝为官到西北御敌,从新政失败遭谪远乡,还能干出一番大事业,重修岳阳楼……一幕幕往事浮现于眼前,他决心借为岳阳楼写记的机会,明确向世人宣示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范仲淹经过15个月的写作痛苦期之后,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邓州花洲书院春风堂,参考滕子京派人送来的《求记书》《洞庭秋晚图》介绍描绘洞庭湖的文字和绘画,回忆曾经游历过的洞庭湖景象,并联想所熟悉的太湖、鄱阳湖的风光,触动了写作的灵感情思,让范仲淹文思泉涌,才情迸发,洋洋洒洒状物,淋漓尽致抒怀,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这样在邓州诞生了。

  第四阶段是《岳阳楼记》的归属地在湖南岳阳。滕子京得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非常高兴,如获至宝,大做《岳阳楼记》的文章,一方面在书法上,滕子京追求名人效应,请国内书法大家书《岳阳楼记》。书丹的是苏子美,即苏舜钦,字子美,篆额的是邵餗。另一方面,在保存上,滕子京聘名匠、选石材,把《岳阳楼记》铭刻于石碑,要达到比纸质、比木料,更能长期保存之目的,将其陈列在岳阳楼夹楼,既装点岳阳楼,又方便游人品赏,使《岳阳楼记》成为岳阳楼的镇楼之宝,并得到了世人的充分肯定。宋元丰二年(1079),时任岳州知府郑民瞻主持重修岳阳楼,并撰有《重修岳阳楼记》云:“庆历中,滕子京作而新之,时人以范记、苏书、邵篆与兹楼,号称‘天下四绝’”。从此,有人竖立了一块石碑,称为“四绝碑”。既扩大了《岳阳楼记》的影响,又大大提高《岳阳楼记》的知名度。

  这篇《岳阳楼记》的文章虽然只有368个字,但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以及至高无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从那以后,岳阳楼名声大震,岳阳楼成了“天下名楼”。

  《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在阅读时,不但是一种艺术享受,而且能使我们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有益启示。主要有:

  启示一:文章赖思想永生。以文载道,有思想当灵魂,无灵魂而猝死。《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历代传颂,主要是由于它把一个重大的思想命题,极其巧妙而生动简洁地把人带入对优美景物的描写之中,它启迪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向世人昭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哲理。范仲淹那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怀,不能不令人扼腕浩叹。由此可见,忧国忧民是范仲淹伟大的“先忧后乐”精神的鲜亮底色,给我们留下了一位中国政治家最优秀的身影,也为中国士大夫阶层留下了为官的最高境界。

  启示二:美文之美在于语言。明末清初贺贻孙说:“文章贵有妙语。”《岳阳楼记》词切意畅,娓娓道来,无矫饰之弊,又工于对称,不乏佳言丽句,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既有对仗美,又有散文美。语言优雅蕴藉,有一种难表的文趣,一种独特的风格,集中反映了作者非凡的才华。范仲淹围绕岳阳楼,叙事简单明了,议论纵横排宕,抒情亲切感人,所见所闻所想交替行文,气脉流畅,层次分明,骈体的句式,诗化的语言,调动了比喻、对仗、排比等多种艺术手法,使文章增强了生动性和感染力,颇有古文大家气象,被后辈写散文者视为范文。

  启示三:文学作品是风景名胜和城市最好的代言。从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来看,都是因有著名的诗文才成名的,黄鹤楼、滕王阁都有流芳百世的诗文名篇。岳阳楼因《岳阳楼记》更加出名,这得力于范仲淹为岳阳楼当推荐官,用《岳阳楼记》为岳阳楼代言。一篇文章写“火”了一种精神,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捧红了一座楼,即岳阳楼,就连江湖名城——岳阳市也沾了范仲淹和《岳阳楼记》的光,把岳阳市和《岳阳楼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岳阳市成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启示四:应景之作也传世。古往今来,每有盛事必有应景之作纷至沓来,而应景之作而能传世者实属凤毛麟角,传诵千古的《岳阳楼记》是个特例。为什么它成为传世之作呢?答案只有一个:认真,即应景之作不应付。范仲淹出自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在《求记书》中的“责任意识、精品意识、传世意识”,滕子京写信“属予作文以记之”,我能不欣然接受和认真对待吗?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是值得写记歌颂的事。范仲淹以“记”祝贺岳阳楼落成,也要借机规劝滕子京。而范仲淹有写记的爱好和长于写记的本事。正如滕子京《求记书》中所说:他请范仲淹作记不单是因为他的文章“凛凛然为天下之特望”,更重要的是范仲淹也有“雅意在山水之好”。这次,范仲淹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来写《岳阳楼记》,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大胆创新,不落前人窠臼,不拾他人牙慧,而是别开生面,另辟蹊径,写出了《岳阳楼记》,并出手不凡。《岳阳楼记》力挫群雄,独占鳌头是一个奇迹。可见,滕子京选择范仲淹来为岳阳楼写记,真是选对人了。

  启示五:政治家也能写出好文章。《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是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一生可谓“三不朽”:他为官以为治理水患创办义田等,可谓“立德”;他戍边守陲,力矫时弊,推行“庆历新政”等,可谓“立功”;他是宋学开山人物,开启了豪放词派的先河,并著有《范文正公集》,是文章传世的思想家、文学家等姑且不论,仅从《岳阳楼记》的文化价值看,也可谓“立言”。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话,重千钧,字字如金,掷地有声,写出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宏阔的胸怀,令人拍案叫绝!正如宋代诗人王十朋吟道:“雄文谁继范文正,妙曲异无滕子京。”这些政治家不都是在业内和业余之时写出了“好文章”吗,古往今来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能写出好文章的大有人才,不乏其例,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通过《岳阳楼记》的成功启示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值得后世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一篇文章的成功取决于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最重要的是让思想照亮文章,为思想而写,也为美而写。因此,《岳阳楼记》不仅成为岳阳楼和岳阳文化永恒的标签,而且对我们写文章有很大的启发,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做官也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岳阳日报·长江信息报·洞庭之声报·岳阳网·印务公司·长城传媒·天下洞庭传媒·倾城杂志·日报产业公司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