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技

一场人机共生的预演

更新时间:13

【记者手记】

◎付丽丽

    中国有句古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4月19日,北京举办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令大家略感失望的是,参赛机器人中,有的起步即摔跤,有的中途“掉脑袋”,还有的需靠人工引导员手持遥控器全程护航。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奔跑,对人类再简单不过的事,为何人形机器人却步履维艰?”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从双足触地到蹒跚学步,再到奔跑运动,每一步背后都是无数高新技术的共同支撑——人形机器人要实现全自主运行,需要从环境感知、决策算法到多模态交互的多系统融合。但受限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大模型的处理能力以及泛化难题,人形机器人还难以实现对陌生环境的感知,自主决策与交互更是难上加难。

    在业内人士看来,机器人跌跌撞撞跑完全程,其实比成绩更有价值。工程师们关注的不是速度,而是机器人的关节协调性、传感器灵敏度和能量管理系统。比赛中暴露的问题——散热、续航、持续稳定亦成为今后研发的重点。这些技术突破,终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人类用百万年进化出的奔跑能力,正在被科技重新解构。当机器人学会“像人一样运动”,不是为了在跑道上超越我们,而是为了以更贴近人类的方式,接过那些单调、危险、高强度的工作。

    就像人最初学步时总要摔跟头,这次半马是机器人从“机械运动”迈向“类人生存”的关键一步。正如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所说:“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对机器人来讲,跑上真实的赛道,就是直面挑战。这场略显笨拙的人机赛跑,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的一次“实战”。

    “看完机器人跑步,我再也不担心被取代了。”有网友调侃说。事实上,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人类能力的另一种延伸。回望历史,汽车与飞机的早期形态同样笨拙且故障频发,但技术迭代使其最终重塑了人类生活。终有一天,人形机器人将结合场景需求“各显其能”。

    这场赛事不仅是技术的狂欢,更是人类与机器共生的预演。正如奖牌背面电路板勾勒的亦庄地标所示:科技沃土上,碳基与硅基生命终将共舞。当机器人迈出马拉松的第一步,我们已窥见“人机共赢”时代的曙光。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