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田懋一教授团队与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尹学珺教授团队联合完成的一项科研课题被国际期刊《BMC医学》在线发表。审稿专家指出,尽管当前研究数据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如果延长随访时间,有望更清晰地揭示低钠盐对降低胃癌风险的效应。
胃癌位列全球常见癌症第5位及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第4位。研究显示,吃得太咸、口味过重可能是诱发胃癌的重要饮食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但全球实际平均摄入量约为推荐量的2倍。低钠盐是通过以氯化钾部分替代氯化钠,可在减少钠摄入的同时补充钾元素。已有研究证实,低钠盐在降血压、减轻脑卒中及其复发概率,以及降低心血管事件和过早死亡风险等方面均有显著作用,而低钠盐与癌症(尤其是胃癌)之间有无关联尚不明确,尚待深入探索和揭示。
田懋一团队联合尹学珺团队,利用大规模整群随机对照试验“低钠盐与脑卒中研究”的数据,对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相关的死亡和住院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该研究覆盖我国北方5省600个村庄的近21000名村民,平均年龄65.4岁,性别分布均衡。所有参与研究的村民被随机分配至低钠盐组(75%氯化钠和25%氯化钾)或普通盐组(近100%氯化钠),进而探讨低钠盐对胃癌发生风险的影响。在约4.7年的随访期间,累计监测到1040例癌症相关住院或死亡事件,其中胃癌事件占212例。
研究结果发现,与食用普通盐的村民相比,使用含25%氯化钾的低钠盐每千人年患胃癌1.84例,较普通盐组减少约0.6例。
田懋一教授介绍:“胃癌形成往往需要5—6年甚至十几年的漫长过程。我们基于5年跟踪数据,看到了初步保护信号,如果把跟踪期延长到10年,低钠盐降低胃癌风险或许会更加明显。”专家团队测算发现,将随访时间翻倍后,观察到的胃癌事件越来越多,低钠盐对降低胃癌风险的作用有望从“统计学意义边缘”跃升到“确凿证据”级别。
论文第一作者张馨艺博士表示,这是首次通过干预性研究探讨了低钠盐降低胃癌风险的潜力,这将有助于将低钠盐的健康价值从“护心”(预防高血压、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拓展到降低胃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