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行业(包括水泥)都涉及的“错峰生产”,开端于2017 年,具体的政策依据是2017 年工信部、环保部发布的《两部门关于“2+26”城市部分工业行业2017-2018 年秋冬季开展错峰生产的通知》:停产行业涵盖了钢铁、焦化、建材、有色、化工等多个行业;停产的地理范围则重点是环京津冀的“2+26”城市:停产的时间范围是2017 年10 月至2018 年3 月。
水泥行业本身特有的“错峰生产”,最早是由企业自发形成,早在2014 年11月新疆地区率先实行水泥错峰生产,当时区域内企业想通过错峰生产协同自救,这时候的错峰生产还是企业和协会自发行为;2016 年10 月25 日工信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16]351 号), 停产的地理范围是北方十五省, 时间范围是2016—2020 年期间的冬季采暖季(从地理、时间范围上都涵盖了第一类的环京津冀2+26 的环保错峰)。
水泥行业作为错峰生产的首创者,错峰生产的内涵和其他行业不一样,一是水泥行业错峰生产范围要大得多,二是水泥行业错峰生产背后实质是企业和行业协会自发行为,政策提供了“加持”保障;而2017 年的环保高压只是对水泥错峰的执行带来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起主要作用。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已经在8月初发布,意见稿明确要求各地在9月底前明确具体完成错峰生产方案制定工作。我们将最新的征求意见稿和去年的行动方案进行了对比。
对于错峰停限产方面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此次新的攻坚行动方案明确强调了差别化错峰停产,严禁“一刀切”方式,但核心也是未来提升企业新增环保投资的积极性。本次方案还新增了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内容,深化供给侧改革思路不变。
整体来看,对于水泥供给端,行业格局好是“里”,政策是“表”,从我们上面分析来看“表” 和“里”都没发生变化,对于行业基本面判断不变:南方地区水泥价格仍将保持中枢上移态势,业绩仍具备超预期空间;继续看好南方水泥龙头华新水泥和海螺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