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二季度信托业不良率为0.788%,资产余额为24.27万亿元,比今年一季度下降了1.34万亿元,比2017年年底下降了近2万亿元。二季度伴随着信托资产规模的下降,信托业务收入增速也出现了明显下滑。
信托资产规模首现连续下滑二季度信托资产规模继续延续一季度平稳回落的基本格局。在资管新规和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连续回落。
2018年二季度,行业管理信托资产规模为24.27万亿元,比一季度末25.61万亿元下降1.34万亿元。相比于2017年第四季度的26.25万亿元下降1.98万亿元。这是自2010年季度统计数据以来,首次出现信托资产规模的连续下滑。
从信托资产规模的季度同比增速来看,这一数据自2017年四季度即开始出现下降,近三个季度信托资产规模同比增速分别是29.81%、16.60%、4.88%。2018年二季度,信托资产规模回到了2017年二、三季度之间的水平。
信托业协会分析指出,信托资产规模的持续平稳回落,与宏观经济和监管环境密切相关。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稳中趋缓,一季度增速为6.8%,二季度增速下降为6.7%;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6.0%,比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4%,回落0.4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顺差9013亿元,比上年同期收窄26.7%。信托资产规模的增速与GDP增速的相关性较高,自2013年以来,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87,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但是从今年上半年来看,信托资产规模增速的下降,除了受到GDP增速放缓的影响之外,上半年监管政策密集出台、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信托资产来源来看,二季度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从一季度的11.66万亿元下降至10.84万亿元,降幅最大,为7%;而集合资金信托规模从9.92万亿元小幅下降至9.51万亿元,降幅为4.1%;财产权信托规模从4.03万亿元下降至3.91万亿元,降幅为2.9%。
从信托功能来看,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下降明显,从一季度的15.14万亿元下降到14.30万亿元,减少8414亿元;而投资类、融资类规模分别减少4558亿元、475亿元。
此外,在新增信托资产的来源方面,其结构也不断优化。自2013年以来,新增单一资金信托季度累计值占全部新增信托规模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相应的新增集合资金信托和财产权信托的季度累计值总体保持上升。
具体到2018年二季度,新增单一资金信托占比由上季度的37.81%下降到35.30%,降幅达到2.51个百分点,较为明显;而新增财产权信托占比由上季度的30.66%上升到33.47%,上升了2.81个百分点;新增集合信托占比由上季度的31.53%小幅调整至31.23%。
全行业回归本源不动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随后,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金融要回归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强化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信托业的监管政策、经营环境、竞争格局、业务模式和风险状况等方面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2017年,《信托登记管理办法》出台,信托业正式建立了统一登记制度,市场规范化和透明度大大提升。与此同时,各项监管政策如“三三四十”、资管新规、“55号文”等对房地产信托、政信合作业务、通道业务产生较大影响,相应的业务得到进一步规范。为此,多数信托公司进一步实施增资扩股,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并以此谋求业务转型和创新发展。
2017年,各信托公司在信托业务回归本源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开展转型性业务。伴随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各信托公司推陈出新,推出多种与实体经济需求和本源要求相适应的信托业务,如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消费信托、慈善信托、绿色信托等,主动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展望2018年,信托业只有积极推进信托公司业务转型,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严守合规经营底线,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回归信托本源,才能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