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行业

燃料成本下降 电力企业盈利水平回暖

更新时间:4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在国内煤炭市场供应稳定的格局下,2024年煤价高位回落,下游发电企业盈利水平回暖。截至2月7日收盘,据Wind数据,A股申万二级电力板块共有42家上市电力公司披露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其中,预增12家,扭亏6家,略增5家,预喜比例达55%。

业内人士预计,2025年火电综合电价相对平稳,火电发电量将同比持平向上,行业利润有望进一步提升。此外,随着煤电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推进,通过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的比例提升,两部制电价将持续支撑火电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分红能力。

有效降低燃料成本

赣能股份预计,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65亿元至7.65亿元,同比增长35.82%至56.25%。公司表示,2024年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受区域电力市场交易及新能源影响,公司平均上网电价及所属火电厂发电量同比有所下降;同时,公司所属火电厂燃料成本同比降低,煤电边际收益同比有所提升。

受益于燃料成本下降的还有京能电力。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5.78亿元至19.09亿元,同比增长79.73%至117.43%。

对于业绩大幅预增的原因,京能电力表示,2024年社会用电量需求增加,公司按需组织开展区域交易协调,优化营销策略和电量分配,实现销售电量同比增长。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特点,公司科学制定营销策略,积极研判市场供需形势,做好各类型交易衔接争取市场收益,实现全年平均结算电价同比提高。

此外,该公司还提及,坚持“长协为主、市场为辅”的燃料采购策略,加强燃料成本管控,提高采购议价能力,有效降低燃料成本,经营业绩同比大幅增长。

皖能电力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亿元至22.5亿元,同比增长39.91%至57.40%,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发电量增加,煤炭价格下跌,控股发电企业盈利能力增强。

清洁能源装机规模扩大

部分电力上市公司通过深入开展提质增效专项工作,强化存量资产效能,有效降低燃料成本,实现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上海电力预计,2024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35亿元到21.8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2.42亿元到5.91亿元,同比增长15.19%至37.10%。除控降燃料成本外,支撑上海电力业绩预增的因素还有公司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境内外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和效益实现增长。

通过持续深化提质增效,控降燃料成本实现业绩预增的上市公司还有大唐发电。大唐发电预计,2024年度实现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28.35亿元至34.35亿元,同比增长208%至252%。

大唐发电表示,公司持续深化提质增效,着力统筹燃料、电量“两个市场”,控降燃料成本,抢发效益电量,火电盈利水平同比大幅提高;受水电来水量影响,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绿色低碳转型成果显著,新能源基地化、集约化开发不断实现新突破,清洁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效益稳步增长。

华电能源预计,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2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实现扭亏为盈,上年同期公司净亏损9098.19万元。华电能源表示,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一是提升电力营销创效,拓展发电空间,火电机组辅助服务收益同比增加,实现稳量提价目标。二是加强煤价管控增效,努力提高长协煤兑现率,优化来煤结构,抓好“冬煤夏储”,入厂标煤单价同比大幅下降。

另有部分上市电力公司业绩受益于来水偏丰。受公司水电站所在地区降雨量及来水量同比大幅增长等因素影响,韶能股份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00万元至1.03亿元,上年同期亏损2.66亿元。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水电站所在地区来水量同比大幅增加,促使公司水电业务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7.91%、117.61%。

用电需求或进一步提升

业内普遍认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及电能替代趋势的推动下,未来用电需求或将进一步提升。山西证券认为,长三角及粤皖地区新兴产业布局较早、规模占比较高,且相关产业如光伏制造等多为新型高耗能产业,预期上述地区用电需求增长弹性较大。

火电板块方面,西南证券预计,2025年火电综合电价相对平稳,动力煤煤价中枢同比向下,火电发电量同比持平向上,行业利润进一步提升。长期来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推进,通过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的比例逐步提升,两部制电价将持续支撑火电企业稳定的盈利能力及分红能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下火电辅助服务收入有望提升。

卓创资讯认为,2025年国内动力煤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压力,煤价重心继续下探预期较强。在供应端方面,2025年国内煤炭新增产能将有所减少,但经前期国内先进产能集中释放,预计动力煤产能继续保持在高位,产量较为充足;同时进口煤有望继续维持在历史高位水平,国内动力煤供应整体仍较充裕。在需求端方面,2025年全社会发电量仍有增量空间,但伴随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增加,利用效率提升,预计煤电增量有限,耗煤需求增速或有所放缓。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