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种植知识

寺和庙的区别是什么(寺和庙的区别在什么位置)

来源:电商信息网更新时间:12

中国之大,大到每每有传统节日,南北居民便能因为习俗的巨大差异而吵上一架。而中国又非常统一。譬如一到春节,天南地北去寺庙祈福的人们便络绎不绝……不过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即便继承了这样的节庆传统,可寺庙到底是寺还是庙,却是一个让他们理不清答案的问题。

一、寺——从***到佛门

一说到寺庙,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的多是古刹与香火,清净与安然。作为一种宗教场所,今天的寺庙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凝结,是许多人的精神寄托,也是不少年轻人摆脱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去重寻内心安宁的一片净土——但在最初,寺其实正是令当代打工人们腰酸背痛的“办公室”。

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寺”即“廷”,早期是指守卫宫廷的侍从。后来随着这一群体的固化,其聚集的场所便也被以“寺”指代。而就制度来说,西汉时始建“三公九卿”制度,“三公”的官署称“府”,“九卿”的办公场所则是“寺”,即所谓与“三公九卿”对应的“三府九寺”。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其历史便可追溯至此。

那么“寺”又是什么时候从令当代打工人精神不振的办公场所转变为洗涤心灵的宗教场所的呢?这也得从汉代说起。

前文提到,“鸿胪寺”便是“三公九卿”制度的一个产物。而在汉代,鸿胪寺的主要职责是传递皇命,应对宾客。譬如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入都城洛阳,并受到帝王的接待。那么鸿胪寺的官员就要应声而动,为僧侣和经典准备安身之所。当时佛教刚传入不久,连都城都还没有专门供僧侣休息和存放经典的地方,所以鸿胪寺的官员们就将天竺僧侣安排在了鸿胪寺的官邸。后来在此的僧侣和经典越来越多,又恰逢鸿胪寺迎来改建,鸿胪寺便摇身一变成了“白马寺”。“寺”也从中国独有的***驻地变成了“僧伽蓝摩”,也就是“僧从所住的园林”。

此后,念佛声和香火气取代了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和频频脱落的头发,寺成了中国佛教的专有建筑,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直至今日。而“塔”这种源于佛教的建筑(原有用于存放舍利和不用于存放舍利之分),在遇到中国文化传统之后也碰撞出全新的火花:用于存放舍利的塔发展出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宝箧印经式、过街塔、花塔、塔楼等多种形式;不用于存放舍利的塔则转变为石窟寺,开辟了另一种表达凝重壮美的形式。

二、庙——从祭祖到祭神

而相比于功能出现大转弯的“寺”,“庙”在中国的历史则相对稳定。中国的庙与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最初,庙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场所。最能代表早期庙宇的自然是国家最重要的祭祖场所太庙。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譬如孔子、关羽,其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推崇下也拥有规模宏大的庙宇。

但这些庙还不是今日之庙的全部。古时人们还为一些伟人名士立祠,譬如到今天还游人如织的成都武侯祠。就功能而言,这些祠本就与庙相似。就祭祀的对象而言,历史上重要的文臣武将亦多同时出现在庙与祠之中。故而后来许多祠也有了庙的别称,在不少情景下庙与祠逐渐指代同一对象。且除了祭祀历史名人,“庙”在民间还逐渐指代祭祀民间信仰对象的场所。“土地庙”、“二郎庙”、“妈祖庙”等便是典型。

所以就如今的实况,“寺庙”仍旧“寺”是“寺”,“庙”是“庙”,佛教场所只是寺而不是庙,许多地方信仰所依赖的活动场所只是庙而不是寺。

三、彰显中国之美的寺庙

作为土生土长的祭祀和宗教场所,庙自古以来便是彰显中国审美,与中国历代建筑之潮流相契合的存在。而与外来宗教相适应的佛寺,其发展则体现出明显的向中国文化传统靠近的特征。

就现有资料来看,最早的“白马寺”虽成为了佛门的活动场所,但实际上的形制却是仿照原来的鸿胪寺。后来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传入,域外的佛寺形制为国人所借鉴,一座座具有浓烈“异域风”的佛寺拔地而起……直到唐代,随着佛教文化的积累和建筑技艺的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真正符合中国式审美,以大型殿阁为中心,参照轴线布局的中国风佛寺才最终形成。

而或许正是寺庙的这种对称的美感,这种凝重而又空灵的布局,这种既体现佛教或儒学精神又蕴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让今天的年轻人也愿意踏入这些钢筋水泥森林之外的秘境——能见证甚至参与到我们更美好的生活之中,或许寺和庙也不会在意人们是不是又弄混他们了。

<
阅读全文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扫一扫访问当前网页
关闭
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