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联想的手法

我们的大脑一直在工作。最典型的工作状态就是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失控。我完全控制不了自己。

所以,我们只能分裂自己来看待自己的想法。然后长期练习这个方法就能理解下面的话了。

看山如看山,看水如看水 原话出自禅宗史书《五灯节》卷十七,魏信:

30年前老和尚没参禅的时候,山是山,水是水。最后,当你自己看到知识的时候,有一个地方,你可以看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现在我不得不休息一下,我看到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本文节选自唐代禅宗的清源兴思大师的语录。清源兴司大师是禅宗六祖慧能的第一位大师。他被称为 禅宗七祖 。

作为佛教的汉语,自然与修行有关。

山是山,是俗人的境界。我们相信 眼见为实 你就是你所看到的,完全相信你的眼睛和判断。山不是山,是什么?这种绝对相信自知的态度,正是佛教所认为的 傻瓜 。

山不是山,是修行者的境界。金刚经上说: 一切事物都是有希望的,如梦、露、电,都应如此看待。 世间万物皆虚幻。有意识的人明白,我们看到的风景只是一瞬间生与死的连续阶段。因此 山不是山 ,而是一种错觉。

但原话其实有另一种境界: 看山如看山,看水如看水 。

这是理解的状态,也就是 启蒙 走吧。虽然我知道所有相都空假,但真空离不开美,真离不开假,性离不开性。

因此 青山依旧老 。

在佛教中,是对佛法孜孜不倦的追求,达到大悟的三重境界。

现实生活认知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境界还是存在的,只是对事物认知的三个阶段而已。

看山就是山:我们看到的是表面的一面,形成最初简单直观的印象。

看山不是山:随着我们阅历的增加,细心的观察和了解,会发现原来简单的东西并不简单,包含了很多内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对这个东西的理解会变得丰富、深刻、多样,而不是肤浅、简单的印象。

看山也不过是山:当我们习惯了这些内涵,习以为常,才发现世界不过如此。所以不再需要去琢磨,去审视,去体悟,回到了简单的本质。

世界本该如此,我们豁然开朗。不再是最初肤浅的认识,也不再纠结于事物的多样性,因为我们知道,这种多样性决定了他给我们最初的认知形式。虽然结论还是一样,但是内容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打个最简单的比方。

第一次吃饭吧 小笼包 ,知道这东西叫包子,这是 看,包子就是包子 。

吃了几天,发现有豆沙包子,汤包,糖包,玉米包,梅菜红烧肉包。这太丰富了。我们想到的是喜欢吃什么样的包子,而不仅仅是包子这个表面的名字。这是 看,包子不是包子 。

没几天,我把包子都尝了一遍,发现再花里胡哨,也不过是包子,比不上其他好吃的。这是 看,包子就是包子 。

我们对包子的认识就完整了。

一座山只是一座山。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原来的 山 ,而是一座富庶的山,但这种富庶现在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是什么值得惊奇、好奇和研究的东西。

第一次吃包子的人和已经成为包子专家的人,对包子的概念完全不同。虽然去了包子铺前面,但是都说了一句话: 给我一个包子 。

这是三重境界的实际生活。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