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经典语录书生高翰文到浙江被各路官场神仙PUA

内容摘要  高翰文原本是翰林院编修,前科探花,只是一个文人,对基层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对官场的复杂他也不了解。  1、这支笔杆是成祖爷派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犀牛角做的,之后再也没这么大的犀牛角了。笔套平常些,是蓝田玉雕的,取个口彩而已。最难得是这笔上的毫!是嘉靖三十年云南的土司套了一条通体红毛的黄鼠狼的尾毫做的。

  高翰文原本是翰林院编修,前科探花,只是一个文人,对基层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对官场的复杂他也不了解。

  1、这支笔杆是成祖爷派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犀牛角做的,之后再也没这么大的犀牛角了。笔套平常些,是蓝田玉雕的,取个口彩而已。最难得是这笔上的毫!是嘉靖三十年云南的土司套了一条通体红毛的黄鼠狼的尾毫做的。给很多人看了,都说一千年只怕也只有这一只。墨是宋朝的,有米南宫的款;砚也是宋朝的,有黄庭坚的款; 这叠纸,是李清照燕子笺。

  3、浙江官场虽都是自己的人,但这些人在下面久了,积习疲顽,尾大不掉。表面上处处遵从自己的意思办事,可做起来想自己远比想朝廷多。说穿了,只要有银子,爷娘老子都敢卖了。豆腐掉在了灰堆里,不拍不行,拍重了也不行,头疼也不是一日两日了。

  外放的官员什么德行,严世蕃心中有数,所以要派一个单纯的人去制约他们。这个人能力不强,但要有正义感。

  沈一石是有心机的,他通过几句话了解到高翰文的爱好。很快他就想好了计策,对郑泌昌和何茂才露了对高翰文用计的心。

  5、按理说,南京、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坊,应天浙江两省那么多作坊,每年产的丝绸,还有淞江等地的棉布,如果有一半用在国库,也能充我大明全年三分之一的开销。可丝棉每年产,每年还缺。今年朝廷又提出每年还要增加三十万匹的织量,这才有了改稻为桑的事情。听了这些,大人应该知道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差了。记得当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下狱,仁宗要杀他,宣仁皇太后说了一句话,灭高人不祥!就这一点念头,救了苏东坡的命,才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多少千古名篇。大人,不是恭维你,我不想像你这样的大才陷到这样的官场漩涡里去,损了我们江南的斯文元气!

  他要告诉高翰文,不听话,不去改稻为桑下场会很惨。希望高翰文主动同意郑何的议案,免得遭到官场反噬。

  7、高大人是翰林出身,应该知道,做文章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我现在把这八个字改一下,叫做“不改一字,两难自解”。

  8、高府台,这个议案只有六条二百余字,可这二百余字后面的事情,将来倘若写成案卷,只怕要堆积如山!不管你昨天遇到什么事情,毕竟是你一人的事情,有冤情终可昭雪,是过错回头有岸。但这件事上系朝廷的国策,下关几十万百姓的生计,其间波谲云诡,深不见底。你才来三天,倘若这样签了字,一步踏空,便会万劫不复!

  今日看到高翰文失魂落魄的样子,就知道他一定是遭了暗算。来到浙江才几日,他们曾经一起谈论改稻为桑,他对高翰文的观点很了解,今天看到高翰文要被迫签字,就知道他一定是被抓住了什么把柄。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