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内容摘要(1926年11月——2023年7月)张玮,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评剧院原副院长、总导演。1944年参加工作,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艺术成就1979年《吹鼓手告状》获全国优秀剧目二等奖1980年《野马》获北京市新剧目评比演出二等奖19
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1926年11月——2023年7月)

张玮,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评剧院原副院长、总导演。1944年参加工作,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艺术成就

1979年《吹鼓手告状》获全国优秀剧目二等奖

1980年《野马》获北京市新剧目评比演出二等奖

1982年《成兆才》获北京市新剧目评比演出二等奖

1982年《喜神》获北京市新创剧目导演奖

1985年《高山下的花环》获1983年-1984年度新创剧目优秀导演奖

1985年《高山下的花环》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一等奖,导演一等奖

1992年《黑头与四大名蛋》获全国文华优秀导演奖

1993年《黑头与四大名蛋》获北京市1991年-1992年度新创剧目评比演出一等奖,优秀导演奖

1995年《情恋万家》获北京市新创剧目调演导演奖

所获荣誉

获1984年北京市劳模称号

获市妇联1985年荣誉证书

1985年入选劳模光荣册

获北京市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

获北京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导演艺术家张玮,从事戏剧工作始于1939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艺术家、教育家。一生执导过一百多出剧目,导演作品“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尤其在现代戏方面成就卓著,是评剧现代戏的探索者和奠基人之一。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有《朱痕记》《御河桥》《金印记》《钟离剑》《杨三姐告状》《杨乃武与小白菜》《金沙江畔》《夺印》《向阳商店》《高山下的花环》《阮文追》《黑头与四大名蛋》等。

1946年,新疆迪化女子专修学校二年级没毕业的她,就跟着当地自发组织的共产同盟社时任组织部长王督重“闯荡”解放区,一路颠簸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去延安参军,得知去往延安困难,在与延安取得联系后,就地安顿参军上学,就此开启了张玮的军旅大学生涯。

坐落在马厂的教堂大学——晋冀鲁豫北方大学是张玮梦开始的地方。进入大学,组织上找张玮谈话,张玮表示自己愿意搞教育,但大学早与延安方面商议好,根据革命需要以每个人的特长进行专业划分,就这样通过入学考试张玮成了一名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学生。在大学里通过古今中西合并的业务熏陶,养成了张玮等学生的文艺观,为今后的艺术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石。

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张玮等一批革命大学生,边学习边演出(参加革命),演给刘邓大军看,党的生日时演到边区部队中,演过的剧目有《兄弟参军》、新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和《赤叶河》等。

毕业后她第一个申请要上前线到刘邓大军的文工团,但组织却将她和老同学冯霞留了下来,继续培养。在等待培养的过程中太原前线开战,需要文工团鼓舞士气,二人义不容辞火速加入华北联大第一文工团,文工团里还有大家熟悉的王昆、郭兰英等人。在前线搞了好多小戏,结识了孙维世、夏淳这样的好导演。解放军一路作战,文工团一路演出,1948年在今天北京的长辛店,由导演吴坚、叶扬带领文工团编排的秧歌、腰鼓开道,解放军顺利挺进北平城。

进城的华北大学成立了艺术部,在北京、天津招收爱好戏剧的学生办起了速成戏剧班,张玮和她的同学们便担任起辅导员的工作。这期间她做的最有成绩的事是参演了由华北大学三部演出的新中国第一个大歌舞节目《胜利大歌舞》,成功在第一届全国政协招待会上演出。

时间来到1950年5月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张玮进入歌剧团正式成为了一名歌剧学员,此时的张玮同王昆演出了歌剧《白毛女》,张玮饰演二婶。革命需要多面手,身为一名专业演员学习的内容就更多了,声乐上学习专业的歌剧演唱方法,身段上学习德国舞和戏曲表演技巧,“趟马”、“翻身”、“劈叉”都不在话下,期间更有高人指点,大师欧阳予倩亲授《白蛇传∙断桥》一折戏。在业务日渐精进的基础上,学院让张玮排演了新歌剧《好军属》。到了春节演出时节,他们便带着这出新歌剧来到了人声鼎沸的演出圣地——天桥。就是在这里,张玮初识新凤霞,与她上下半场的演出组成一台戏,也是在这里张玮被新凤霞的艺术深深吸引。从此爱上了博大精深的戏曲,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是比较注重民族化的,学习期间京剧、评剧、梆子,在北京盛行的剧种她看了不少。

在接触了更多艺术洗礼后,性格要强的张玮更加钻研自身业务,思想上急于进步,不顾老师和医生的劝阻,刻苦练习发声,但导致声带小结无法再继续歌剧演员职业,经于组织探讨后,服从组织安排改行学习导演。

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张玮先生与张庚先生在家中

1953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毕业的她跟随张庚等一批研究员来到了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在艺术室任职,研习导演。同年与胡沙、冯霞、李肖三位同志到了评剧团(中国评剧院前身)工作。四位导演进入剧团在胡沙的提议下,1953年评剧团就建立了导演组。导演组与时任团长薛恩厚同志交流,探讨出了评剧要建立完备的行当,由半班戏、三小戏向全班戏迈进的发展方向,正是这一阶段的明确路线成了后来评剧壮大的指路明灯。

这一时期,几位导演经过学习成长,剧团也开始给四位导演安排具体工作。团里决定排一出重点戏《秦香莲》,张玮被分配在了《秦香莲》剧组里。参加《秦香莲》剧组是张玮迈入戏曲导演之门的第一步,《秦香莲》成功立在舞台上,也为她今后戏曲导演之路奠定了基础。

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张玮先生与中国评剧院原院长胡沙一起为新凤霞、张德福、赵丽蓉说戏(左起:胡沙、赵丽蓉、张德福、新凤霞、张玮)

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张玮先生为李忆兰、张德福说戏(左起:张德福、李忆兰、张玮)

初入评剧团的两年,张玮还参加了由锡剧剧本改编的现代戏《走上新路》,移植的川剧《御河桥》的创排工作。两年间除了排戏还有一段再次回到中戏参加列斯里导演培训班的学习经历,使张玮终身受益。在学习班里张玮跑过多次龙套,与席宝昆演过《西厢记∙拒婚》的折子戏、古装戏《武则天》中的上官婉儿,还有话剧《大雷雨》、喜剧《肥缺》等。正是这段学习加实践的不俗经历,张玮悟出了两个道理:要做好导演首先要与演员建立共同语言,尤其是戏曲导演,这也是她在戏曲工作中与演员教学相长的成果。其次,作为好的演员基本功一定要过硬。这些都为她今后的导演工作埋下了种子。

从中戏学成归来,剧团正发生着重大变化。1955年初,剧团改为剧院,中国评剧院正式成立。建院方针是“以演现代戏为主的国家级示范性剧院,同时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拥有了日渐完善、成熟的演员队伍,秉承“三并举”的建院方针,剧院做了很多工作。张玮排演了评剧历史上的首部反映历史题材的戏《钟离剑》,在获取经验后又排演了《孙庞斗智》和《无双传》等。在传统戏整理改编方面1957年的一出《杨三姐告状》与张玮结下了30余年的不解情缘。一出《杨三姐告状》前后排演三次,横跨近30年,戏越磨越精,张玮也伴随着精品懂得了戏曲、懂得了传统,进一步了解了评剧的艺术特色,从一个新文艺工作者融入到传统文化、戏曲艺术之中。

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张玮先生在大众剧场的后台(左起:马泰、喜彩春、张玮)

整理加工了传统戏,大家又将目光投射到了现代戏的排演中。薛恩厚、胡沙、张玮等人大量阅读小说,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选定小说《金沙江畔》进行舞台创作。这期间的创作,主创们自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高琛、安西、何孝充、胡沙等人创作反映百姓生活的剧本,席宝昆、李肖、张玮这些导演给排戏。这一时期连续上演了一些剧目,《爱甩辫子的姑娘》是张玮独立创作的第一部戏,与其他导演一起合作的《向阳商店》《夺印》《阮文追》,也都是导的比较成功的剧目。

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张玮先生深入基层,体验生活

从40年代参加革命学习戏剧到60年代参加实际工作已经独当一面的张玮,20余年间的厚积薄发,为改革开放后导演事业腾飞的她积蓄了无限能量。

80年代后的评剧院是飞跃的时代,拥有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改革开放的浪潮激发了整个群体奋斗的热情。始终坚守在评剧导演战线的张玮迎来了她导演生涯的高光岁月。提及张玮导演的作品,在全国戏曲调演中荣获13项大奖的《高山下的花环》,文华大奖的《黑头与四大名蛋》都是可圈可点的佳作。

张玮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适合自己的排戏方法,她说排戏像是给大家讲故事,自己先把构思想好,然后聚集演员、音乐、舞美等主创,把自己构思的故事,希望这个戏是什么风格、节奏、动作,哪里应该有几段好唱都讲出来,大家根据这个导演编织的骨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补充,她觉得这种排戏方法很奏效,效果相当好。

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接见评剧白派音配像领导小组成员(左五为张玮先生)

完成了《黑头与四大名蛋》的创作,张玮又接触了90年代刚刚兴起的新事物,戏曲音配像,《秦香莲》《玉堂春》等戏的音配像工作都是在她的主持下完成的,这也为白派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也做出了积极贡献。此项工作后张玮也到了离休的年龄。退居二线的她没有停下奉献的脚步,主要的工作是连续多年承担了梅花奖和文华奖的评委任务。面对每一位参评的演员她都认真阅读他们的成长历程,仔细琢磨演员的长短特点,一一记录下来,再细心点播给每一个人。直到2016年90岁的老人,摔伤了腿才停止外部活动。再调养好身体后,鲐背高龄的老者又一次参与到新时代的奋斗中。

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高占祥(中)与张玮先生、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王景明(左一)在一起

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张玮先生(左一)与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喜彩莲(中)在一起

近年来中国评剧院重新加工整理的一些剧目很多都是张玮曾经导演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老人家实实在在的指出了好处也谈了遗留的缺憾,对重新创作给予了最中肯的建议和最温暖的期许。2019年剧院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杨三姐告状》表演人才培训班,张玮以93岁的年纪第一个开讲,《杨三姐告状》的历史与历程4个多小时的讲座一气呵成。她说她要讲给大家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历史,热爱评剧,要看着评剧兴旺的存续。

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cript>革命之光照亮戏剧之路——追思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

张玮先生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杨三姐告状》表演人才培训班进行讲座

从事了一辈子的戏剧,排了大半辈子的戏,张玮有自己的代表作,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有一身成功经验,但接触她的人都知道,听她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和学习。感谢领导的正确指导,可爱演员的亲密合作,创作团队的无私包容,是他们帮助她成长,她非常怀念。

她的艺术道路是一条跟党走的路,她常说自己是战斗在评剧前线的一名老兵,她不是个聪明能干的人,但是个好学肯干的人,只能尽全力去做。一辈子做事不后悔,做好了就总结,做不好不纠结,人总要向前看。

张玮先生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艺术家,先生的一生伟业留下了宝贵的艺术与精神财富,是吾辈后生学习之楷模。中国评剧院将继续传承与弘扬先生精神,为繁荣评剧事业,振兴评剧发展,戮力同心、奋楫笃行。

此去经年,洒泪作别,先生千古、懿德长存。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