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4年,中国汽车合资合作模式已走过了40年历程。
40年前,正是上汽大众(原上海大众)等合资车企相继成立,以创业者的身份推动车企合资合作创新模式落地,也拉开了中国汽车市场高速扩张、现代化发展的序幕。
创业者—上汽大众
对于40年前上汽大众的成立,大众汽车集团前董事长卡尔-H-哈恩曾表示,“当时,绝大多数西方人都认为按中国社会当时的制度与状况,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中国如果要发展汽车工业,也缺乏所需要的知识、技术等。”他强调,“我们与合资伙伴开始合作时,双方都没有退路,没有人给我们兜底,冒着巨大的风险。”
这也更凸显了上汽大众身上所具备的“创业精神”。
首先,上汽大众有创业者的前瞻思维和战略眼光。1984年,中国车市规模虽然仅30余万辆,乘用车市场更是几乎还未被开发。但伴随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中国经济已展现腾飞之势,上汽大众意识到,几乎未被开发的中国汽车市场,早晚会成为一片沃土。时过境迁,中国汽车产销连续15年稳居全球领先、2023年产销跨越3000万辆就是在证明。
同时,上汽大众也具备创业者的果敢和勇气。40年前,中国乘用车市场人才、技术储备较为薄弱,更谈不上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合资合作模式也极具创新性。但伴随1984年上汽大众的落地,一切就已尘埃落定,上汽大众、中国车市都随之拉开新篇章。
再有,上汽大众还拥有创业者的坚韧与耐心。面对当时基础薄弱的中国汽车产业,即使有跨国巨头大众背书,上汽大众仍不可能一蹴而就,1985年至1987年,上汽大众的产量分别为1733辆、8031辆和11000辆,相较大众整体体量来说,九牛一毛。但上汽大众没有放弃,而是从小规模起步、按部就班、持续推进;同时,上汽大众前期还积极布局基础,如带动产业链共同成长、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率、培养和引入人才等等……这就让上汽大众的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上汽大众的再创业
但中国汽车由量向质变革、产业格局改写来得更加突如其然。近年来,中国汽车实现技术爆发,电动化、智能化成为当之无愧的发展主线,并已取得瞩目的成绩。
截至10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国内乘用车总销量,连续5个月突破五成;11月14日,中国更迎来年内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同时,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已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用车离不开的功能。不止于此,面对产业大变革,来自各界的“新鲜血液”不断涌入汽车产业,在带来新动能、新面貌的同时,也快速改写市场格局,很多曾经辉煌的企业、品牌甚至只能黯然退场。
作为中国汽车第一代“创业者”,流淌着创新血液的上汽大众当然不会甘愿被时代洪流淹没,而是积极应对、坚决踏上再一次创业之路。
那么,上汽大众的再创业能否成功呢?
首先,中国汽车市场已站上3000万辆规模,为上汽大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40年间,上汽大众已收获超2800万名消费者的认可,拥有广泛的市场认可度,为其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再有,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车市,“四十不惑”的上汽大众能够深刻洞察需求并提出“效率优先”的策略,快速推出新款车型,确保产品线的活力。举例来看,面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飞速前进,上汽大众依托快速转型已经站稳脚跟,1—10月,ID.纯电家族累计销量已突破10万辆大关。
更难能可贵的是,上汽大众没有盲目舍弃仍占半壁江山的传统燃油车市场,而是将智能化赋予燃油车,接连推出途观L Pro和帕萨特Pro等重磅新车,为消费带来“油电同智”的新体验,再次夯实了其传统优势项目,实现更加均衡的“油电同进”发展。
此外,再创业的路上,上汽大众也深知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携手共进。仅今年内,上汽大众就与政府、企业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不断深化政府与企业、中德合资双方的合作深度,为上汽大众赋能。同时,面对产业变革,上汽大众还积极结实新伙伴,如携手大疆车载,为途观L Pro和帕萨特Pro赋予了全新的智驾硬件,结合大疆车载的深度赋能,为用户提供更适合中国路况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奥迪·上汽合作项目成果也在不断落地。11月7日,奥迪正式发布具有先锋意义的新品牌:AUDI。新品牌携其首款AUDI E概念车全球首次亮相,一展超越用户期待的设计,融合经典奥迪基因与中国创新,充分诠释“美美与共”的精髓,揭开了上汽奥迪“向上·立未来”的崭新篇章。
伴随再创业的推进,上汽大众也走上了“双向奔赴”的合资合作新路线。未来,上汽大众将基于中国用户用车场景,汲取德国大众、上汽集团双方所长,努力打造更多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将上汽大众精神传递给更多消费者。
(责任编辑:董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