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万里长城·河南

内容摘要  “董中峰牵出楚长城,楚长城连着董中峰。”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文物局负责人的一句评价,道出了董中峰与中国最古老长城的不解之缘。  董中峰是叶县常村镇刘东华村人。1970年春,刚满15岁的董中峰在村里碰到两个穿“四个兜”服装的干部。上前一问,他们在找楚长城。  初中毕业参军后,董中峰最爱读《中国通史》,才知

  “董中峰牵出楚长城,楚长城连着董中峰。”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文物局负责人的一句评价,道出了董中峰与中国最古老长城的不解之缘。

  董中峰是叶县常村镇刘东华村人。1970年春,刚满15岁的董中峰在村里碰到两个穿“四个兜”服装的干部。上前一问,他们在找楚长城。

  初中毕业参军后,董中峰最爱读《中国通史》,才知道自己的家乡古代属于楚国。那楚国有没有建过长城?这个疑问,在他心里扎了根。转业回乡后,上山找长城成了他的日常,可多少年过去,他连一块城砖都没寻摸着。

  1995年,叶县为推进绿化,开始拍卖荒山。这可急坏了董中峰:如果山被别人承包,自己苦寻多年的楚长城可能在被发现前就遭到破坏。

  承包荒山至少要2万元,可他当时月工资只有100多元。妻子没有稳定工作,两个女儿都在上学,要掏这么大一笔钱,谈何容易?

  只为保护,不为开发。这样的义举,在叶县传扬开来。县里请来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们发现了城墙、烽火台和兵营遗址等,基本确定,歪头山上确实存在楚长城遗址。

  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董中峰又主动当起楚长城的义务保护员。每到周末,他从县城骑车几十公里赶到歪头山,一边巡山一边向老乡宣传保护文物,一个烧饼一瓶水,累了就歪在石头上眯一觉。

  有人说他“发神经”,可董中峰痴心不改。他还写过一首打油诗自勉:不羡高楼大厦,不羡都市繁华,沐浴清风明月,楚长城上安家。

  董中峰先后在县里不同单位和基层乡镇工作,一直利用工作之余研究楚长城的有关历史。2005年,董中峰买相机、电脑,建起宣传保护楚长城的网站。数十万字呼吁保护叶县楚长城的文章和文字资料、2万多张实景照片陆续发布于各门户网站和知名论坛,楚长城逐渐引发更多关注。

  2007年6月,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表彰大会召开,董中峰被授予“全国优秀长城保护员”,是15名受表彰者中唯一的楚长城保护者。

  (北京日报记者 耿诺 孙杰 马婧 和冠欣 河南日报记者 张海涛 张体义 王冰珂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晓明)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