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陶渊明简介(让生命回归最本真的宁静)(陶渊明读法)

一、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思想

陶渊明(365年—427年),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中国江西九江西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特色的大诗人,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陶渊明集》,岳麓书社出版

陶渊明主要生活于中国东晋王朝末年。东晋灭亡以后,他还在南朝宋初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七年。他所处的时代,尤其是晚年,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混乱黑暗的年代之一。政治残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初期重臣,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都任过太守,外祖父曾任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不过到他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所以他在《自祭文》中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用“生不逢时”概括他的遭遇,是再也恰切不过的了。尽管如此,他在青少年时代仍然怀着宏大的政治抱负:“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不过事与愿违,29岁时他才开始踏人仕途,出为江州祭酒。此后又做过荆州、江州刺史的幕僚,担任过大将军的参军。每次任职时间都不长,不任职时便回乡闲居。41岁那年,被任为彭泽县令。“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萧统《陶渊明传》)从此以后,他终生不仕,在家乡隐居务农,于宅边植五柳树,因自号“五柳先生”。清闲度日,气节不改,直至去世。

在论述陶渊明的作品之前,有必要对他的思想略作述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比较活跃的时代。儒家思想一统汉代近400年,而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则是儒、道、玄、佛并行天下。儒学至高无上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但影响仍然是巨大的。

陶渊明作为一位诗人,又有着独特的经历,不可能不受时代思潮的影响。他放旷自适的人生取向,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无疑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创作中,反复使用《庄子》一书中的典故,经常表露出崇尚自然、追求理趣、委运大化的情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五首·一》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和郭主簿二首·一》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三首·神释》

他还在诗中多次咏及长沮、桀溺和荷 老翁这些古代的隐士。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一》

遥谢荷翁,聊得从君栖。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从这些诗句中,也不难窥见他道家思想情绪的流露。

但是陶渊明是一个对现实有清醒认识的有识之士,他的归隐,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不能仅仅看成是慕求道家的遗世独立,超然尘外。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形影神三首·影答形》

“即事”两句说如果对现实事物的认识正确,就不必去华山、嵩山修仙练道。“存生”两句谓长生不老是无稽之谈,养生之术也苦于难学。这种认识,让我们看到他对道家思想还是保持着一定距离的。

至于佛家思想,陶渊明对之似乎更多一些保留。虽然他有好几位佛学界的好友,诗中偶尔也出现“空无”一类的佛家语,但他对佛家却似乎始终少有兴趣。高僧慧远和好友刘柴桑邀他加入白莲社(一佛教团社),他说:“‘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去。”(事见《莲社高贤传》)“慧远作《三报论》《明报应论》《形尽神不灭论》,皆慑于生死报应之反映,故陶渊明为此诗(指《形影神三首》)斥其营营惜生也。”(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又如:“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饮酒二十首·二》)“我闻为善,庆自己蹈;彼苍何偏,而不斯报!”(《祭程氏妹文》)这种感慨,也是与佛家“善恶相报”之说相左的。

事实上,对陶渊明一生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儒家思想。他从小接受儒学的熏陶,“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十六》)早年的数度出仕,以后的归耕垄亩,守节固穷便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在他身上的体现。其作品更充分说明了他对儒学的信仰和对孔子的崇慕。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饮酒二十首·三》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二》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饮酒二十首·二十》

这类称赞儒家思想、仰慕孔子的话在他的诗文中多不胜数。清人刘熙载说陶诗“大要出于《论语》”(《艺概·诗概》),确是颇中肯綮的评价。

关于陶渊明是否忠于晋王朝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基本思想。这个问题论者历来有不同看法。在某些论者看来,说陶渊明忠于晋王朝,仿佛就贬低了他的人格和形象。如前所述,陶渊明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外祖父都在东晋王朝为官,他在诗文中也极力颂扬陶侃在东晋初期的赫赫功业。因此,陶渊明关心东晋王朝的命运是很自然的事。他虽然在东晋灭亡以前便对现实不满,但这不能作为反对晋王朝的证据,这是不言自明的。他的《述酒》,经历代学者考证,认为是悲叹晋室消亡、谴责刘裕弑君篡位的政治诗。诗末说:“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哀悼东晋末代皇帝晋恭帝之情非常明显。肯定这些,丝毫也无损于陶渊明的形象。屈原不是眷恋楚国、难忘楚怀王吗?杜甫不是忠于唐室、忠于皇帝吗?难道这就损害了他们的人格和形象?叹晋室之不强,哀末代皇帝之不幸,不妨说,这是家庭背景和儒家忠君思想左右了他的这一立场。

总之,陶渊明的确受到过不同思想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最大、最深刻的仍是儒家思想。

二、陶渊明作品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歌120余首,散文、辞赋等10多篇。

他的诗歌,或叹行役之劳,或抒厌仕之感,或写田园之美,或记闲居之趣,或咏务农之乐,或述贫困之苦,或发人生之感慨,或言自然之理趣,或缅怀远古之盛世淳风,或赞赏历朝之高人雅士,莫不真情流露,使人回味无穷。其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

陶渊明诗歌在当时的诗坛上独树一帜,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

陶诗最显著的,被公认的艺术特色就是平淡自然、质朴无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五首·三》

描写归耕后亲身从事劳动的生活,寥寥数笔,随手写来,造语极其平实,却把劳动的辛苦,劳动时所见到的景物,写得有情有致。末两句说夕露沾衣而不足惜,只要有劳动的喜悦和收获就行。对于一个孤高傲世、诗书满腹的人来说,这是何等恬淡朴实的心境啊!

又如他描写居所附近的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归园田居五首·一》

“方宅”二句,如同现代白话。“狗吠”“鸡鸣”这样的俗语,也用人诗中,更使人感受到农宅的气息。诗人用他的白描艺术绘出了一幅恬适的农宅风情图。

说陶诗“平淡”“自然”,首先是指其用词遣句平实浅近,着笔无斧凿之痕,无雕琢之气。我们看齐梁诗的“绮靡”之作,谢灵运“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的雕缋之诗,就更能体味陶渊明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借景抒情,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如《诗经》《楚辞》以及汉魏诗歌中都有很多这样的佳作。陶渊明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运用得更为自然,往往在不经意之中将景与情交融于一处,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这是陶诗的又一特色。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二十首·五》

“人境”一词,已是别有深意,见得作者志趣不与世俗相同。“人境”当是车马喧哗,而此处却无车无马,可见此“人境”非一般“人境”。作者为何耐得住此等寂寞,那是因为心思高远而宁静,淡泊明志,不求闻达。“采菊”以下数句,“悠然”是关键词,是“诗眼”。诗人悠悠然远望南山,悠悠然采菊,悠悠然欣赏优美的山色,悠悠然仰视还巢的飞鸟。篱边的菊花,远处的南山,傍晚的山色,空中的飞鸟,这些悠然的意象,通过诗人的悠然之心组成了一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物我交融”的悠然意境。这意境中的“真意”是什么呢?诗人只是含蓄地说“已忘言”,也就是他认为其中的妙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虽有玄意,却是实感。南宋词人张孝祥在欣赏秋夜月色下的洞庭湖之后,也曾发出“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念奴娇·过洞庭》)的感叹,其意略同而不及陶诗的含蓄和韵味绵长。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二》

远山来的清风,在平旷的田野中交合,青秀的新苗一派生机,欣欣向荣。这其中既有欣赏劳动成果的喜悦,又有辞官归隐后的自我安慰。“怀”字将新苗拟人化,刘熙载说:“‘良苗亦怀新’,物亦具我之情也。”(《艺概·诗概》)可谓深得此句之妙。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岁暮凄厉的寒风,经日飘飞的大雪,侧耳而听,雪花落地无声,只留下眼中的一片洁白。看似仅在描写雪的轻虚洁白,实则同时也显托了诗人高旷的胸怀,亦即下文所说的“高操”和“固穷节”。

陶渊明的崇尚自然之情,孤高傲世之情,淡泊功名之情,真刚质朴之情,感叹人生无常、及时行乐之情等等,常常隐含在他的描写景物风光的诗句中。甚至可以说,如果我们不接触任何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只读他的这一类诗,我们也能够勾画出他人格形象的基本轮廓。

陶渊明还是一位驾驭语言的高手。用语简洁而意蕴丰富,也是陶渊明的难以企及之处。

山涤馀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时运》

仅16字,一幅暮春景物图已跃然于眼前。尤其是一个“翼”字,将新生禾苗在清风中摇曳多姿之状写活,使整个画面显得生机勃勃。历来评论家都认为是工于肖物的传神之笔。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归园田居五首·二》

“荆扉”说居室之陋,白日掩扉,说明自己不外出,也很少与人交往。“虚室”既写居室摆设极少,又言独自一人时室内之静。“绝尘想”,绝无尘俗之杂念。两句平淡省净的语言,既写出了一个非常闲适静谧的境界,又传神地勾勒出了隐者的心态。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咏荆轲》

描写行刺秦王的荆轲在离开燕国京城时,众人为他送行的悲壮场面。“雄发”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极写荆轲激昂慷慨之情。这一段直接描写荆轲的话仅此二句,却非常生动地表现出荆轲的豪情壮志。宽广的大道,白马的长鸣,一阵阵凛烈的朔风,易水河中的滚滚寒波,友人演奏的乐声、歌声,先是哀伤悲凉之曲,而后是激昂雄壮之调,四座之人,无不泪流满面,惊心动魄。这画面不但寄托了诗人对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也让我们了解到陶渊明感情世界“并非浑身静穆”(鲁迅语)的另一个方面。

以上仅就陶诗的主要艺术特色略略作了阐述,其他如用典信手拈来,运用贴切自如,讲究篇法的浑厚完整,语言上为加重感情而反复运用叠词等等,就不一一细说了。

诗歌以外,陶渊明的散文、辞赋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五柳先生传》,一般都认为是作者自况。全文仅一百来字,却将一位生活贫困、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写得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其他如《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前者以简约的笔法叙事,后者以精练的文字抒情,篇幅也都很短小,但思想内容却十分丰富。宋代的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而大胆表露爱情的《闲情赋》,词藻华丽,则说明陶渊明于“绮丽”一体,也是高手。他之所以在诗歌中运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完全是内容和自身性格所决定的。

三、陶渊明作品的流传及其影响

在中国诗歌史上,陶渊明已被公认为是继屈原之后,李白、杜甫之前最杰出的诗人。然而在当时和陶渊明逝世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作品的价值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一位肯定陶渊明作品的人是梁朝文学批评家钟嵘。他在《诗品》一书中将陶诗列为“中品”,肯定他的“直为田家语”,并推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之后,梁昭明太子萧统广泛搜集陶渊明作品,编成第一本《陶渊明集》,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但是萧统在主编著名的《文选》时,却仅收录陶诗8首,而收录谢灵运诗40首,收录陆机诗51首。对此评论家有多种说法,但不管怎样,却说明陶诗在那时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与萧统非常接近的刘勰,在他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中,对陶渊明的作品也只字未及,便是明证。

直到唐代,也就是陶渊明死后200多年以后,他的文学成就才真正开始被人们认识。李白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咏及陶渊明。杜甫更推崇道:“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白居易也说:“篇咏陶谢辈,风衿嵇阮徒。”(《哭王质夫》)陶谢并提,已经超过钟嵘、萧统对陶的评价了。

唐人的诗歌创作,也直接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特别是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山水田园诗,受其影响更大。清人沈德潜曾评曰:“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啐语》卷上)此论颇能代表唐以后许多批评家的观点。

到了宋代,陶渊明的人格和作品更被推崇到极高的地位。苏轼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东坡续集》卷三《与苏辙书》)评价之高,甚至说超越李白、杜甫,难怪后人多不苟同。此外,苏轼还曾和作陶诗100余首。大诗人陆游自谓:“学诗当学陶。”(《自勉》)闲暇之时,他“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四首·一》),酷似渊明神态。辛弃疾在与陈同甫唱和时,甚至将陶渊明与诸葛亮相比:“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贺新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高度评价陶渊明:“亟知人更贤,未契诗独好。”(《读渊明诗》)与杨同时的另一位著名诗人范成大,其所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明显继承了陶诗歌颂自然、歌颂劳动的传统,而且还多了反映农民苦难的内容。

不但如此,宋人还首先对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价值作了探讨。严羽说:“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沧浪诗话·诗评》)葛方立说:“陶潜、谢脁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韵语阳秋》卷一)宋以后,“平淡”“自然”成为人们评价陶诗的定论,陶诗也从此确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明初著名画家周元素曾作“渊明逸致”图,摹写陶渊明酒醉后的神情,经明清两代不少收藏家保存,以后传至清宫廷,清高宗还为之题诗一首。由此可见陶渊明多么受到后人的尊重。直至清末,大诗人黄遵宪还取陶诗“结庐在人境”之意,将自己的诗集题为《人境庐诗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陶渊明的研究更加深入,论著、论文多不胜数。各种文学史均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他的生平和作品,大学中文系的教材和中学语文课本都选录了他的作品。

陶渊明作品的价值还受到世界公认。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都有陶诗的译本。《大英百科全书》《苏联百科词》还用专门词条对陶渊明作了详尽的介绍。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创作的确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熊治祁

本文为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陶渊明集》前言,作者熊治祁。

《陶渊明集》

作 者:熊治祁 注译

定 价:¥25.00

本书为陶渊明的诗文集,收录了陶渊明120余首诗歌及10余篇文章,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及其自然率真的个性和高洁洒脱的人格。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