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确认合体,到官宣 闪离 ,只过去短短52天。
这场合并,原本就被不少业内人士不看好,现实却也如他们预料那般,从确认合并开始,两家公司就摩擦不断,向计划中的目标越走越远
最终,一场 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 的美梦告吹。
对本田来说,合并失败只是少了一次向上攀登的机会;但于日产而言,财务状况迫在眉睫,危机还远没有解除。
毕竟,刚刚第三次下调的全年预期,就是日产给出的证明。
日产本田确认合并告吹
没想到这么快就闹掰。
在官网主页上,本田、日产和三菱分别发布公告,确认取消合并谈判,且一并取消了去年12月签订的谅解备忘录。
曾经,三家许下了宏大的愿景:成立年销超800万辆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实现超30万亿日元的年收入,以及超3万亿日元的年营业利润 通通随着合并告吹而破灭。
相反,由于谈判过程中,诸多细节存在争议,日产和本田陷入了相互指责当中,双方各执一词,关系剑拔弩张。
在日产看来,合并谈判已经 变味 。
最初设想中,双方将按照参股的方式,共同成立一家 伞形公司 。
简单来说,就是组成相互关联的公司群体,双方仍能保持相对的独立。
但充当 救急 角色的本田,逐渐对这种对等持股感到不满。
本田不但对日产的经营能力表示怀疑,还顺势提出,要将日产并为子公司,且高层全部来自本田。
对日产来说,即便是财务吃紧,公司毕竟还是日本第三大车企,保持至少300万辆的年销,本田的 强势 提议,让日产难以接受。
况且,本田提出的合并条件,日产认为也过于严苛:
本田CEO三部敏宏明确,到2026财年,日产必须将营业利润提升至少3倍。
以日产目前的财务表现来看,实现这个目标绝非易事,尽管如此,日产还是做出了一些让步。
就在上个月,为了降低压缩成本,日产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削减20%的全球产能,同时包含CEO在内的高层,集体自愿降薪50%。
然而,到了具体实施时,这些计划却遭遇重重阻碍,进展并不顺利。
由此,本田对日产重振的决心产生了质疑,本田相关人士也表示:
日产缺乏紧张感,本田也没有多余时间再拖下去。
其实,这场合并本就被不少业内人士看衰。
日产的前CEO卡洛斯 戈恩就曾直言合并 没有意义 ,他认为,本田和日产之间处处存在重复,两家公司缺乏互补性。
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认为 意义似乎不大 ,简单的规模化协同并不能解决问题,两者更需要技术创新和升级。
而现实的结果,也如他们预料那般,终究是不欢而散。
然而对日产来说,尽管躲过 被吸收 为子公司的命运,谈判终止也算不上一个好消息。
因为最新公布的财报表明,日产还没有挣脱窘境。
日产亏损持续扩大
销量最先说明问题。
2024年第四季度,日产的全球销量为80.1万辆,同比下降2.2%;2024年全年交付量为334.9万辆,同比下降0.8%。
从各大销售市场来看,销量增长的主要引擎来自北美,全年交付128.4万辆,同比增长4.1%,特别是在加拿大和墨西哥,销量分别增长了12.8%和5.9%。
日产的几大市场中,北美也是唯一在第四季度实现增长的市场,销量为31.8万台,同比增长9.8%。
其余几大地区,销量都在下滑,特别是中国,第四季度销售了15.8万辆,同比下跌了16.2%;2024年销量为69.7万辆,同比下降12.2%。
销量的下滑,给日产的财务状况进一步增压,从财报数据来看:
日产2024财年第三财季,也就是去年第四季度,日产的营业收入为3.16万亿日元(约1508亿元),同比下降0.3%。
2024全年的累计收入为12.66万亿日元(约6042亿元),同比增长3%。
第四季度的营业利润为311亿日元(约14.8亿元),同比大降78%,营业利润率为1%。
全年的营业利润为1543亿日元(约73.6亿元),同比下跌73%,营业利润率进一步跌至0.7%。
从上一季度由盈转亏开始,第四季度的亏损进一步扩大,净亏了141亿日元(约6.7亿元),相当于每天净亏1.57亿日元(约747万元)。
全年净利润为1065亿日元(约50.6亿元),同比下降75%。
在此基础上,日产对2024财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的全年预期进行了第三次下调:
预计销售收入降至12.5万亿日元,和上次相比下调2000亿日元;
营业利润下调了300亿日元,预计为1200亿日元;
原本没有给出预期的净利润,这次也给出了具体数值,预计将净亏损800亿日元。
为了进一步降本,日产汽车还计划在6月之前关掉一家泰国工厂,并计划之后再关停两家,只是具体是哪家工厂,目前还没有定数。
不管怎么说,日产当前的困局,仍需一位白衣骑士拯救。
新的 拯救者 会是谁?
最近,有多家媒体称,日产正在寻求新的伙伴,最好是能和美国科技公司达成合作,潜在的对象包括苹果、谷歌、特斯拉等等。
至于为什么选择美国,从交付上看,日产的不少车型在北美仍十分畅销,北美市场也是第四季度唯一增长的销量高地。
同时,有媒体和分析师猜测,由于政策原因,美国可能会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汽车关税,日产如果与美国科技公司合作,也许可以尽可能绕开类似风险。
此外,从日产发出 求助信号 时,有一家公司的身影多次曾出现,那就是鸿海精密工业 更多是作为富士康母公司被熟知。
在日产和本田初步达成合并意向时,鸿海就一直有意加入。
要说鸿海看中日产,其实是因为两家还有一点渊源:
鸿海EV业务的首席战略官关润,曾是日产的三号人物。
据报道,鸿海给关润下发了长期目标,要求他带领公司拿下全球EV市场40%的份额。
由此,关润把目光瞄准了自己的老东家日产,希望通过向日产出资,获得日产造电车经验和全球销售能力。
但当时一心合并的日产和本田,对鸿海的试图加入感到十分排斥,本田甚至向日产发出强烈警告, 如果日产和鸿海合作,我们的合作就会一切归零 。
不过现在,恢复 单身 的日产,把鸿海重新纳入了考虑名单。
就在最近,鸿海董事长刘扬伟再次重申了他们的意愿,以此打消日产的顾虑:
鸿海的出发点是合作,而非并购。
同时,鸿海表示,已经和日产大股东雷诺接触,双方正在进行合作沟通。
而日产这边,将选择谁做下半场的舞伴?也许不需要多久就会有答案。
毕竟,留给日产思考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