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政策催化驱动,微美全息(WIMI.US)具身智能+开放生态抢占AI技术制高点

众所周知,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体现,也是未来产业的重要赛道之一。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效应有望逐步凸显,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其中,政策支持为量产注入动力。例如,广东省提出加快具身智能建设,明确将人形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地方产业政策与企业的量产进展形成共振,产业链协同效应开始显现。

业内分析认为,2025年或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2030年全球累计需求量有望突破200万台。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约8700亿元。

AI促进机器人商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AI赋予机器人“智能”—传统机器人依赖预设程序执行任务,而AI技术(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使机器人能够感知环境、学习和自主决策。

另外,机器人是AI的物理载体,AI的算法和数据处理能力需要物理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来实现与真实世界的交互。机器人提供了硬件平台,使AI从虚拟计算扩展到物理应用。

从技术成熟度上来看,AI大模型行业的发展自2022年底ChatGPT3.5横空出世以来,发展已有两年多的时间,而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赛道,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因此,AI赋能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逻辑应当占据主导地位。

从人形机器人厂商研发进展上看,国内外厂商进展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2024 年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发布元年,例如1XTech发布双足人形机器人NEO、开普勒发布先行者K2、波士顿动力发布电动版人形机器人进入atlas 等。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进入量产、集中功能测试阶段,马斯克表示,特斯拉 25 年将生产1万台 Optimus 机器人,如果一切顺利,特斯拉可能 26 年中开始量产 1 万台/月机器人。

长期来看,在这一波人形机器人浪潮中,随着AI时代的到来以及多家科技明星公司纷纷切入人形机器人新赛道,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面向未来的黄金赛道。

微美全息技术构建与产业协同

资料显示,上市企业微美全息(WIMI.US)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通过多维度创新布局,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其战略核心围绕技术研发、场景应用、生态构建展开,展现了独特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发展路径。

当前,微美全息大力发展AI大模型与多模态技术,结合视觉、语音、文本等多模态技术,提升人形机器人对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并支持自然交互如人机对话、知识教育。同时在场景应用与商业化落地上,微美全息开展与汽车制造、半导体、教育等行业合作,探索工业质检、物料搬运等场景,推动人形机器人替代传统工业机器人未覆盖的领域。

可以说,微美全息以“AI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为核心目标,布局特点为“技术驱动+场景渗透+生态聚合”,旨在通过规模化应用引领行业商业化进程,既注重底层技术突破,又强调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目标在未来机器人千亿级市场中占据首发优势。

结尾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站在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的交汇点,消费级产品的市场检验、量产能力的规模化验证,以及AI软件算法的持续升级,共同推动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同时,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协同深化,机器人逐渐步入量产阶段,有望在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等领域开启全新增长周期。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