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需关注教师教学动机

内容摘要■郭建鹏 刘公园当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教学质量密不可分,而教师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只有教师重视教学并愿意投入教学,才能保证教学水平,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不同教师进行教学的动机往往不

■郭建鹏 刘公园

当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教学质量密不可分,而教师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只有教师重视教学并愿意投入教学,才能保证教学水平,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然而,不同教师进行教学的动机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差别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质量。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基于一项大规模调查的结果,深入剖析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动机的类型、作用及分布特征。

高校教师有哪些教学动机

在该研究中,我们借助理论工具,从教师内心的热爱与认同(自主动机)、外界的影响(受控动机)、动力的消逝(去动机)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学动机的多样性。

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动机会随着内外动机因素的交织变化而分为五种类型,既有热爱教学同时也追求名利的“自主受控混合型”教师,也有纯粹因热爱教学而教学的“相对自主动机型”教师,还有主要受外在因素推动进行教学的“相对受控动机型”教师,动力不足、略显迷茫的“相对去动机型”教师,以及明显丧失教学热情的“去动机型”教师。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动机。

比如,拥有高自主动机的教师(例如“自主受控混合型”和“相对自主动机型”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会积极看待教学环境,其基本心理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教学投入大且质量高,对工作具有较高的满意度。相比之下,自主动机稍弱的教师虽然表现尚可,但仍有一定差距。而去动机型教师则显得动力不足,教学投入少且质量不高,自身也感到疲惫不堪,对工作满意度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教师对教学工作持有积极且乐观的态度。他们热爱自身职业,乐于与学生一同成长,这份热情是推动其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动力。当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时,教师会更专注地准备每堂课,更细致地解答学生问题,并更主动地探索教学方法和工具。这样的热情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除内在热情外,一些高校教师也会因外部认可、奖励等因素而在教学中更努力。也许这些因素在持久性和深刻性上不及内在热情,但它们确实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但研究发现,当外在因素过度主导时,可能会导致教师产生功利化心态,过分看重实际回报,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高校需要找到内外结合的平衡点。

背景不同,教学动机有何差异

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性别、职称、学历、学科以及学校类型等因素都会对其教学动机产生影响。

在性别方面,女性教师在教学上往往更用心,并愿意投入更多热情和精力,而非仅仅为了应对考核、完成工作量或追求荣誉。相比之下,男性教师的教学动力更多源于外部因素,有时甚至会显得动力不足。

在职称方面,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其教学动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高涨,具有讲师或更低职称的高校教师反而更愿意投身教学,并乐在其中。这可能由于前者会更多被外界荣誉和奖励所吸引,从而将教学的内在热情摆放在了次要位置。

在学历方面,相较于低学历教师,高学历教师有着更积极的教学动机,他们通常具有更深厚的学术背景和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对教学也会有更高的认知和追求。

在学科方面,总体而言,人文和理科教师的教学动机比较理想,工农军医科教师次之,而社科教师的教学动机则最不理想。究其原因,偏重理论的学科(如人文学科、理科)教师会更关注纯粹的知识以及教学的内在价值,因而教学动力相对更加内驱,偏重应用的学科(如工科、社科)教师更看重外界的认可、工作量、荣誉等,因而更倾向于将外在刺激作为教学的主要动力。

在学校性质方面,相较于公办院校教师,民办院校教师展现出更高程度的自主动机。他们通常对教学更专注且充满热情。相比之下,公办院校教师的教学动机更为复杂,且带有更强烈的功利性。究其原因,公办院校通常更加重视科研考核,这往往会让教师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入科研,导致教学投入的减少。

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动机

基于上述分析,为帮助高校提升教师的教学动机,我们提出以下策略与建议。

首先,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动机,需要综合激发其内外动机。既要通过优化教学工作环境、加强职业道德培养、重视教育教学成果等方式激发教师的自主动机,也要合理利用外在激励手段,如设立教学奖励基金、提供晋升机会等,从而实现教师教学动机的最优化。

其次,虽然受控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教师投入教学,但如果过度依赖受控动机,可能会削弱教师的内在动力,影响教学效果的持久性。因此,高校应正确认识受控动机的“双刃剑”作用,既要利用受控动机的积极作用,如通过考核评定、经费报酬等方式激励教师投入教学,又要避免过度依赖受控动机,忽视教师的内在需求。同时,高校应努力提升教师的自主动机,使受控动机与自主动机相辅相成,形成最优的教学动机类型。

最后,教师的教学动机会受到性别、职称、学历、学科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在提升教师教学动机时,应依据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男性、高级职称、学士学历、社科等在教学动机上相对较少表现出优势类型的教师,高校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高校还应重点关注上述影响因素重叠交叉的群体,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分别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讲师)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