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二十航天员有什么来头?简历公布

内容摘要◎ 占康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何沛苁4月23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亮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陈冬担任指令长,陈中瑞、王杰均为第三批航天员。明天,他们将奔赴太空、开启新征程。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摄影:汪江波“1970年4月24日,就在

◎ 占康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何沛苁

4月23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亮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陈冬担任指令长,陈中瑞、王杰均为第三批航天员。明天,他们将奔赴太空、开启新征程。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摄影:汪江波

“1970年4月24日,就在我们脚下这片热土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序幕。”陈冬动情地说,“55年后的这一天,也是第10个‘中国航天日’。我们乘组一定追随先辈的足迹,牢记先辈的重托,跑好空间站阶段属于我们的这一棒!”

陈冬:从青涩新手到再任指令长

9年前,陈冬首次逐梦苍穹,与指令长景海鹏共同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我问你爽不爽?”“爽!”他们在飞行时的对话刷爆网络。彼时的陈冬还是青涩新手,心中满是对宇宙的无限憧憬。

航天员陈冬。摄影:王泗江

3年前,陈冬以指令长的身份,与队友刘洋、蔡旭哲共同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实现了“重返太空,为祖国飞出新高度”的夙愿。两度出征的他,眼中多了几分坚毅,言谈间尽显从容,还成为我国首位在轨时间突破200天的航天员。

如今,陈冬再度作为指令长,即将带领两位年轻航天员迎接全新挑战。岁月沉淀的不仅是鬓角的数根银丝,更为他打磨出举重若轻的沉稳气度。

2024年入选神舟二十号乘组时,陈冬对任务训练已有更深刻的理解。

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科学实验的精准实施和舱内外设备维修防护成为主要任务。他将训练重心锚定在操作精准度、心理稳定性、团队协同默契度与应急处置等方面。他明白,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日常训练中点滴积累,才能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身为指令长,陈冬考虑更多的是做好传帮带,帮助年轻队友迅速成长。乘组一成立,他便与教员团队深入研讨,结合乘组和任务特点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这种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训练效率,更充分激发了训练的主观能动性。

应急与故障处置训练是训练的重中之重。他们在任务正常训练中,经常随机穿插故障训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每次故障处置完毕,再进行细致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训练、复盘、优化”的闭环提升机制。“只有地面多备几手,天上才能得心应手;只有地面拼尽全力,太空才能应对有力。”陈冬说。

经过长时间训练,他们彼此间已经非常默契和融洽,哪怕是跑步,三人都能“同频共振”。“合,三头六臂,群策群力;分,各司其职,独当一面。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完成任务。”陈冬对他的团队充满信心。

三次任务,陈冬亲历了中国空间站从无到有、从建造走向应用的发展历程。“航天人的字典里没有‘满足’,只有‘更高’。我会带着祖国和人民的祝福,带着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带着进入太空的渴望,带着队友和地面的支持,再次拜访太空之家。”他说。

陈中瑞:从想开拖拉机到圆梦空间站

1984年10月,陈中瑞出生在河南滑县桑村乡陈大召村。

小时候,陈中瑞的梦想是当一名拖拉机驾驶员,并展现出对机械操作的痴迷与天赋。“这是一种天生的感觉,操作的东西越复杂就越兴奋。”他说。

航天员陈中瑞。摄影:王泗江

初三暑假,陈中瑞听说高考可以报考空军飞行员,立马来了兴趣。开飞机岂不是比开拖拉机神气!不过他也听说,这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很难被选上。于是高中三年,陈中瑞将业余时间都献给了运动场,每天早起跑步,跟着体育特长生练习,自学武术强身健体……

招飞体检一度令他忐忑。“有一项检查是用竹签在皮肤上划几下看反应。为了降低皮肤敏感度,我天天挠自己,其实到现在也不知道是出红印好还是不出红印好。”他说,自己当时已是拼尽全力。

2003年9月,陈中瑞如愿进入原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成为一名飞行学员。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的消息让举国振奋,这是陈中瑞第一次听说航天员这个职业。不久后的一个雪天,他接到通知到礼堂集合,一打听原来是杨利伟来作报告。他在队伍里看到杨利伟矫健的身姿,感到热血沸腾。

10年后,陈中瑞又一次与航天员产生交集。“神舟十号返回地球时,我接到了清空空域的指令,迎接航天员回家。”这次任务让他激动不已,他也想飞得高一些,冲出大气层。

2018年,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式启动。曾经遥不可攀的太空梦,或许近在眼前,陈中瑞毫不犹豫地报了名。2年后,他成功入选。

此时中国空间站任务已开启,一年两次的飞行任务带来了更多机会,也带来更大挑战。时间紧,任务重,训练强度大,他们要在2年多时间内完成8大类上百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陈中瑞拼命啃完了基础理论学习的硬骨头,没想到在操作上也遇到了困难。当飞行员时,他习惯把操作手册背得滚瓜烂熟之后,脱离手册进行操作。但作为航天员,不仅自己要一步步比照手册,乘组也要对照手册分工协作,一人读手册,一人操作,一人复查把关,确保每一步每一个操作都准确无误。“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转变。”他逐渐改变以前养成的思维方式和操作习惯,剔除了烙在身上的肌肉记忆。

对于即将开始的太空生活,陈中瑞充满期待:“小时候我喜欢柴油伴着轰鸣的味道,后来成为战斗机驾驶员在祖国蓝天飞翔。现在,我更期待作为航天驾驶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徜徉于浩瀚宇宙。”

王杰:从乡村牧童到航天工程师

王杰出生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一个小村庄。他家以半农半牧为生,种植向日葵、玉米和小麦,饲养着几十只羊。

航天员王杰。摄影:王泗江

小时候,同龄人都爱玩泥巴、掏鸟窝,王杰却喜欢帮家里干活。他会进山放羊,跟大人一起搬石头、拉沙子。上了小学,他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去劳动,从中获得成就感。

小学毕业后,王杰的父母认定他是个读书苗子,想方设法把他从乡村学校转到乌拉特前旗第五中学。13岁的他首次离开家乡来到县城,成为一名借读生。

2003年10月16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稳稳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此时正在为保住年级前20名而努力的王杰,坐在距离返回点400公里外的教室里。看着政治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则新闻,他觉得神秘而又神圣,对载人航天产生了好奇和憧憬。

高三时,“飞豹”歼击轰炸机总设计师陈一坚来到学校作报告。陈一坚的生动事迹和突出贡献让王杰深受鼓舞。高考填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填在志愿栏中,并被顺利录取。2011年,王杰又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力学专业研究生。随后得到硕博连读的机会,继续向工程力学方向深造。2016年,他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被分在了某航天器平台总体,负责减隔振相关工作。

2018年,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启动,并扩大了选拔范围:除了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还要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选拔出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带着“试一试”的想法,王杰报了名,没想到在层层选拔中表现出色,一路过关,于2020年9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更多挑战也如期而至。

体测3公里,王杰跑着跑着就落在了后面,很快被空军飞行员出身的同批航天员们“套了圈”;跟着教员学动作时,他发现一些过去很少用到的肌群很难调动起来。模拟失重水槽出舱活动训练对他更是严峻考验,几个小时下来,每次都让他体会到“手抖得握不住筷子”的脱力感。为此,他把体能锻炼细致规划到每一天,并向队友和教员请教经验,针对性地加练上肢力量特别是握力。他的体测成绩一次比一次靠前,操作也越发标准。

 “上手慢”也是一大难题。身为工程师的王杰,时常忍不住去琢磨操作步骤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当他还在分析研究手册时,身为航天驾驶员的队友已经操作完了。这是不同职业出身带来的思维和操作经验差异。为了和队友步调相谐,他常常给自己加练。例如被称为“太空万里穿针引线”的手控交会对接,他先练基本操作,再加条件练习,慢慢使成绩稳定下来。

经历了4年多的艰辛训练,王杰的名字前终于要写上“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他说:“机遇留给努力的人,越努力,机会越多。”

一起来看他们的简历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简历公布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王程玥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