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晚期北美生态复原图。
7500万年前的北美白垩纪湿地中,一种超大型的爬行动物正在幽暗水域中巡游。这种名为恐鳄的史前生物以大型恐龙为食,体长可能达到12米。长久以来,它被认为是现代短吻鳄的近亲。但《通讯生物学》4月23日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修订“家谱”,将这种顶级掠食者完全排除在短吻鳄家族之外。
研究发现,恐鳄的实际体形可能比先前估计的稍小,且具有耐盐水特性,使其能够穿越横贯古代北美大陆的内陆海道。研究还揭示了类似恐鳄的巨型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进化比之前认为的更有规律。
“这表明巨鳄在特定时期似乎是一种常见物种,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古生物学家Márton Rabi表示。
为追溯巨型鳄形物种的进化轨迹,Rabi团队建立了包含219种解剖特征的数据集,涵盖128种现存及灭绝鳄形动物,包括鳄鱼、凯门鳄和短吻鳄。通过化石记录分析,研究团队构建了进化树,表明在过去的1.3亿年间,体长超过7米的巨型鳄形动物与特定的时期或气候条件无关,只要存在足够维持其生存的海洋/湿地生态系统,它们便会持续涌现。
研究显示,从白垩纪开始,不同鳄类群体中反复进化出巨型物种。数百万年前,南美洲曾栖息着两倍于皮卡重量的巨型凯门鳄,东南亚水域游弋着公交车长度的长吻鳄。直到200万年前,在现在的肯尼亚,我们的祖先仍与头骨近1米长的巨鳄生活在一起。
关于恐鳄,新研究将其定位于鳄形动物家谱基部的一个独立分支,与先前被认定为“亲戚”的短吻鳄相去甚远。由于现代短吻鳄及其近亲难以适应盐水环境,因此科学家对在作为咸水分界线的内陆海道两侧发现恐鳄化石感到很困惑。但新研究表明,正如对鳄形动物共同祖先的预测,恐鳄可能具有耐盐水特性,能够横渡海域。
“这是令人振奋的研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古脊椎动物学家Paul Burke评论说。他建议未来对恐鳄头骨进行CT扫描,或可发现类似现代湾鳄的盐排泄腺结构,这将为科学家的假说提供佐证。
美国纽约理工学院的古脊椎动物学家Adam Cossette认为,恐鳄的重新定位“比预期更为激进”,但认可其头骨特征与家谱架构的合理性。
除了将恐鳄移出短吻鳄谱系,新研究对现代短吻鳄的演化也提出新见解:其祖先可能具备耐盐水能力,但在后继演化中丧失。Rabi认为,这或许解释了短吻鳄和凯门鳄在进化史上长期保持较小体形的原因——淡水环境可能限制了它们的体形。
与先前8至12米的体长估算不同,新研究认为恐鳄最大体长约7.7米,与现存最大鳄鱼体形相当。Rabi指出,某种意义上,恐鳄这样的巨型鳄鱼可能是进化史上的常见物种。“当今世界或许仍潜藏着某些巨鳄。”(李木子)
相关论文信息:
10.1038/s42003-025-07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