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14:07:55
11月7日,刘强东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12日,李彦宏出席百度世界大会,同一时代的两位互联网大佬,虽然都已年过50,但都是身姿依旧俊朗。
看到他们,所有人大抵都会怀念移动互联网乃至互联网刚起步的年代——那时无需执着于利润增长,尽可放开手脚跑马圈地,只要收入保持增长,估值便会水涨船高,甚至出现“越亏越涨”的盛况,整个行业都满是蓬勃的希望。
若以那个时代的估值逻辑审视,京东2025年三季度财报依旧有“梦想之光”:三季度京东集团收入达2991亿元,同比增长14.9%,超出市场预期;京东不仅实现了年度活跃用户数突破7亿大关的又一座里程碑,年初以来开启的外卖等一系列新业务上,也跑出了214%的增速。
一、业务:以“品质”为主线,多领域遍地开花
从早期的京东自营,到后来的京东物流,再到如今的品质外卖,“品质”始终是京东一以贯之的商业基因。守着品质的底线,在价格内卷的行业竞争下,京东依旧能打。
核心零售业务的市场地位持续巩固,数据表现尤为亮眼:日百品类收入同比增长18.8%,增速约为行业平均水平的4倍;商超品类收入实现连续7个季度双位数增长;服装鞋帽品类收入同比增速更是达到行业水平的8倍。不仅如此,京东零售还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品质体验,例如2025年9月上线服饰品类JD FASHION标识,打标产品均经采销严格甄选,在面料与工艺上达到高标准,覆盖秋冬核心品类,为消费者提供更具确定性的购买体验。
零售之外,京东多个新业务的增长潜力同样不容小觑。今年高调开启的京东外卖,目前入驻品质餐厅已超200万家;在2025年“京东11.11”期间,合作的TOP300餐饮品牌日均订单量,较京东外卖上线首月增长13倍。其中,七鲜小厨凭借“新鲜现炒”“食材透明”等特色广受认可,单量持续高位运行,其流量热度还带动周边三公里内品质餐厅订单量增长超12%,成为餐饮外卖供应链模式创新的典型。
此外,京东旅行聚焦“又好又便宜”的体验,“11.11”期间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近8倍、机票订单同比增长超6倍;京东家政拥有超5万名自运营保洁师,服务覆盖全国超111个城市;甚至在装修、门窗定制等较少被关注的领域,京东也凭借品质基因悄然布局。可以说,在“品质”主线的引领下,京东已逐渐跳出“纯粹互联网公司”的框架,业务边界不断向实体经济延伸。
这种“品质+全场景”的业务扩张,打破了传统互联网公司的边界,也直接影响了市场对其的估值判断——究竟该如何定义当下的京东?这一问题,成为理解其估值逻辑的关键。
二、估值:是“成熟企业”还是“成长企业”?
从当前估值来看,京东的股价不算高。
截至11月12日,按港股收盘价计算,京东PE(TTM口径)仅11.6倍,美股PE更是低至10倍出头;而在8月发布二季度业绩时,由于当时股价触及年内低点,其估值应当更低。
市场对京东估值的谨慎态度,导火索或许是二季度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且这一趋势在三季度延续。
若以“成熟企业”的视角评判,净利润下滑往往被解读为竞争力下降,股价与估值下跌似乎“无可厚非”。但事实并非如此——京东的电商基本盘盈利并未缩水,反而实现增长:三季度京东零售业务经营利润达148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16亿元同比增长27.6%;经营利润率从5.2%提升至5.9%,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显然,“成熟企业视角”的评判逻辑,并不适用于当下的京东。
若切换到“成长企业”视角,京东的估值逻辑则需重新审视,而外卖业务正是理解其成长性的核心切入点。
2025年2月京东入局外卖,核心战略意图是通过高频外卖业务,带动零售等中低频业务的用户增长与消费频次提升,形成业务协同效应,实现整体进阶。从数据来看,这一战略已初步落地:不仅零售业务盈利逆势增长,外卖业务自身也实现GMV与订单量稳步增长,且整体投入环比收窄,单均损益持续改善,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横向对比行业,京东的成长性更为凸显:在布局外卖前,京东除2024年四季度借“以旧换新”政策红利实现双位数增长外,收入长期维持单位数增长;而同期拼多多收入增速从2024年二季度开始逐步下滑,2025年二季度已降至7.14%,阿里巴巴截至2025年第一财季收入仍在单位数徘徊。从这个角度看,在行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恰恰是净利润短期承压的京东,重新找回了高成长性。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的成长并非依赖单一业务,而是依托“超级供应链”构建长期壁垒。
超级供应链源于京东多年的持续投入与升级——18年前坚决自建物流,8年前全面转型技术,截至2025年三季度,其供应链基础设施资产规模已达1743亿元。这一体系不仅支撑了零售、外卖的协同增长,还推动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0.8%(增速创近两年新高),收入占比提升至24.4%的历史高位,在更广泛的产业中释放效能。
三、抄底京东?看政策与战略的契合度
判断一家企业的长期潜力,离不开对社会政策环境的考量。2024年四季度,京东曾借“以旧换新”政策红利实现收入双位数增长;而当下政策主线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做强国内大循环”,这与京东二十余年坚守的“供应链”主线高度契合,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政策导向下,京东的“超级供应链”正成为承接红利的核心能力:在零售领域,京东超市2025年三季度推出五项战略举措,通过包销定制、流量倾斜等方式推动新品爆发,包销定制产品已突破1万种,成交额同比增长超80%;在健康领域,京东健康三季度与礼来、拜耳等药企签署合作,全网首发超30款新特药,巩固“新特药全网首发第一站”优势;在实体服务领域,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京东3C数码门店突破4000家,京东MALL超20家,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超100家,京东养车门店近3000家,通过线下业态延伸服务触角,推动实体零售健康发展。
超级供应链的价值远不止商业层面,而是能够惠及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2025年三季度《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京东连续10年上榜,排名从366位跃升至44位;在“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连续4年位居榜首,且是过去一年新增就业最多的民营企业;作为行业内首家为全体一线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的企业,京东自招聘全职外卖骑手以来,每人每月平均承担约2000元五险一金费用,彰显企业社会担当。
或许是“电商巨头”的标签过于根深蒂固,市场仍习惯以传统互联网企业的标准审视京东,对其净利润短期波动过度敏感,却忽略了其“超级供应链+多业务协同”的战略布局,以及对增长的持续饥渴。若跳出传统估值框架,正视其在政策红利下的成长性与长期壁垒,当前低估值下的京东,正展现出战略投入后的价值潜力。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