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个行业由粗放型到精细化的发展,影响其市场变动的因素,势必也会从单一变为复杂,如果在赋予其金融属性,那么影响它市场变动的因素将会更为繁杂。
1996年,中国钢产量达到10124万吨,首次突破一亿吨,居世界首位,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在此基础上,钢材贸易市场得到了极大的兴起,随着时间步入新千年,钢材贸易已然成为了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产业之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贸易的地方就有对价格变动的关注,在钢材贸易市场体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市场对于价格变动的关注度也在逐步加大。
然而,随着钢材市场的逐步发展壮大,市场参与者对于市场变动的节奏却越来越难以把握,从之前的打几个电话就知道后期市场如何变化,到逐步打好几个电话也不知道后期市场如何变化,再到期货加入并逐步发展后的打爆电话也没明白市场是怎么变化的。也怪不得现在有人在感叹,之前的钢材市场,只要明白基本面就够了,而现在的钢材市场不仅要懂基本面,而且还要懂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军事等等,关键是最后还不一定能搞明白市场变化是什么情况。
经过对历史数据的观察和对过去历史事件的回溯,我们发现,其实钢材市场变动的核心因素还是在于其供应和需求的变化。同时,在不同的特定时期内,供应和需求分别作为核心驱动且呈现周期性变化。
首先,对钢材市场波动从时间周期上,我们划分为每三年一次,供应是市场波动的核心驱动因素(以下简称“供应端市场”),和每四年一次,需求是市场波动的核心驱动因素(以下简称“需求端市场”),且两者交替出现。但至于为什么是这么一个时间周期,我们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但是至少按这样的时间周期划分,从其他层面的逻辑上考虑,它是最合适的,就像是“基钦周期”为什么是三年半一个周期波动一样的。同时,我们还发现,股市基本是七年左右的时间会出现一个高点。这三者之间只是时间上的巧合,还是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私下来一起讨论。
其次,在某一段时间之内供应或者需求其中一个变量为市场的核心驱动时,另一个变量同期在市场上的变动几乎都不用太过于担心,因为它总能满足或者匹配的上核心驱动的变化,不同点在于,在各自的周期内,供应需求的相对变动不同。或者可以理解为,在供应端市场下,需求总是处于一个高位阶段,而在需求端市场下,供应也总是处于一个高位阶段。我们从2000年到目前的粗钢产量和地产投资数据分别代表的供应和需求走势来看,在历次供应端市场下,需求基本处于高位正增长的状态,反而供应是处于增速小幅扩张的,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需求一般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例如在2002-2004年阶段,国内刚加入WTO,总需求出现迅猛增加,2009-2011年阶段,“4万亿”刺激出台,总需求再次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2016-2018年阶段,地产“棚改货币化”再次带动总需求高速增长。而在此阶段供应相对于需求是有供应瓶颈的,因此在大多数情况适用的“需求决定供应”的经济学逻辑下,供给增速是处于扩张的。同样,在历次需求端市场下,供应因为上一阶段的扩张,处于高位阶段,市场不在担心供应的问题,从而转为对需求的关注,有因为在大多数情况适用的“需求决定供应”的经济学逻辑,这个阶段,需求不一定跟随供应而变动。
再次,去产能政策的提出,一般是发生在需求端市场的末期,落实是在供应端市场的前期,因为去产能政策在提出来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的政策和市场拉锯,而且在政策提出来之后,产能或者投资在一段时间内是增加的,之后变为政策快速落实。政策快速落实后,产量增速回落至最低点,造成供应瓶颈,市场正式转变为供应端市场。例如,第一次去产能是以1999年提出来的“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为开端的,但是在2003年左右才以“铁本事件”为标志落地,同时从2003年开始粗钢产量同比增速见底回升。第二次去产能是以国务院提出的十一五期间“5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亿吨、落后炼钢产能5500万吨”为开端的,而落实是以2009年工信部印发的“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紧急通报”为终点的,同时从2009年开始粗钢产量同比增速见底回升。第三次去产能是以2016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为开端的,但是落实是以2017年开始的“打击地条钢”为终点的,同时粗钢产量同比增速开始提升。以此类推,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了去产能,那么在接下来的2023年市场再次转为供应端市场,也似乎是合理的。
另外,从价格的角度来看,在供应端期间,价格和供应保持正相关,在需求端期间,价格和需求保持正相关。同时,因为在供应端期间,供应都是增加的,因此在供应端期间,价格的表现均是上升。但是在需求端,需求的变动确实不确定的,因此价格跟随需求波动,例如在2005-2008年之间需求是先涨后跌的,价格表现也如此,而在2012-2015年之间,需求是持续向下的,价格表现也同向,另外还有一个关联的是股市的周期波动似乎和需求端的波动有相关,在2008年需求和股市共振的时候,价格出现暴跌,2015年情况也类似,那么2022年这个规律会不会重演呢?我们关注市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