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页面

   2020-05-01 23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习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复工复产效率,有针对性地精准施策,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李克强总理提出明确要求,要对重大项目审批核准等开设绿色通道,尽快实现开工建设。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复工。

  我们请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司长欧鸿先生、基础司副司长郑剑先生,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女士、自然资源部新闻发言人刘国洪先生,请他们就重大项目开工、专项债券发行、用地需求保障等来回答媒体提问。

  3月20日0时—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1例;新增死亡病例7例,全部为湖北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6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590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191人,重症病例减少173例。

  截至3月20日24时,据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6013例,其中重症病例196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1740例,累计死亡病例325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1008例,现有疑似病例106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85866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9371人。

  湖北当日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561例,其中武汉502例;新增死亡病例7例,其中武汉6例;现有确诊病例5719例,其中武汉5610例;这里面重症病例1927例,其中武汉190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58942例,其中武汉41891例;累计死亡病例3139例,其中武汉2504例;累计确诊病例67800例,其中武汉50005例。

  3月20日0时—24时,新增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41例,其中北京14例,上海9例,广东7例,福建4例,浙江、山东、陕西各2例,四川1例。截至3月20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69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408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256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7例,台湾地区135例。

  我国内地连续3日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武汉连续3日、湖北除武汉连续16日、湖北以外省份连续9日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自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特征以来,累计境外输入病例从85例增长到269例,增幅为216%,快于同期全球累计确诊病例98%的增幅。要严密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做好境内疫情防控,防止反弹。

  下面进入现场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围绕今天的发布主题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好,请举手提问。

  我们注意到,在3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把推进重大投资项目开复工作为稳投资、扩内需的重要内容,抓紧帮助解决各类所有制重大项目在复工过程中出现的用工、原材料供应、防疫物资以及资金保障的问题,请问目前全国重大项目的开复工情况如何?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感谢记者朋友对投资问题的关注。受疫情影响,春节后重大项目开复工面临困难。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目前重大项目复工率已逐步回升,除湖北外,据对各省约1.1万个重点项目统计,截至3月20日,重点项目复工率为89.1%。尽管在建重点项目复工率在逐步上升,但不同地区、行业之间情况还不均衡;一些项目的施工强度还在逐步恢复。

  分地区看,目前南方地区重点项目复工率为98.1%,北方地区重点项目复工率为60.3%,相对较低。除受疫情影响外,主要是东北、西北等地区还在陆续进入施工期。

  分行业看,重大铁路项目已基本复工,京沈高铁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建设。重大公路、水运项目复工率为97%,北京至雄安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公路项目已复工并加快推进。机场项目复工率为87%。杭州萧山机场三期工程,春节期间持续作业。重大水利工程复工率为86%。引江济淮工程、云南滇中引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已复工建设。重大能源项目已基本复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段工程已复工。总投资950亿元的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已全面复工。重大外资项目已基本复工。宝马全球最大生产基地——沈阳华晨宝马第三工厂项目2月17日复工后正加紧推进。其他领域的重大项目也在积极推进。谢谢。

  目前铁路、机场、公路等交通领域重大项目数量多、体量大、涉及面广,请介绍一下当前交通领域重大项目开工复工情况。下一步想全面恢复到正常开工状态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和困难?谢谢。

  感谢您的提问。我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交通项目的开复工现在基本正常。第二,交通项目实现全面复工达产已经基本具备条件。第三,我们有信心完成今年全年交通建设任务。

  交通项目一般投资规模比较大,参建人员比较多,建设工作面比较广,为了推进交通项目开复工,我们建立了部门之间、政企之间以及央地之间的协调机制,每天协调调度监测推进,截至目前由国家发改委调度的533个重大交通项目开复工率已经达到97.8%,以铁路为例,刚才欧司长也介绍了全国重大铁路项目都已经复工,涉及工点7000个,累计参建人员达到50万人。

  下一步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交通项目的复工达产以及推进新开工项目。一是做好资金保障。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的进度不断加快,以交通项目为例,目前为止全年的投资计划下达超过80%,涉及到的金额将近540亿元。二是在投资审批,加快前期工作方面,我们和有关部门一起会同相关地方采取“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协调推进的做法,提高前期工作效率,确保完成好全年的投资任务和实际工作量。谢谢。

  目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新冠肺炎疫情给财政增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按时到位?财政部门采取哪些措施给重大项目的复工复产提供资金保障?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财政部一方面是把疫情防控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出台一些措施支持复工复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拨款进度。截至目前已经下达2020年中央基建投资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进度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2.6个百分点。同时我们还提前下达车购税资金2500多亿,港口建设费70多亿,民航发展基金240多亿,这些资金全部都用来支持公路、港口、航道、机场等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我们还提前拨付了中国铁路集团总公司200多亿促进铁路建设复工复产,铁路现在复工情况非常好。

  二是新增地方政府债券。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经国务院批准已经提前下达了2020年新增的地方政府债券18480亿,包括一般债券5580亿,专项债12900亿,专项债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减免税费。大家都很关心财税政策,目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税费减免政策,主要目的是切实降低各类的市场主体的税费负担,为保障各类的投资项目开工创造有利条件。

  下一步要做的也是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投资计划和相关规定要及时下达各类专项资金。二是要做好对各级财政的库款的监测和资金调度,确保地方结合疫情形势有序推进重大项目的复工复产。三是要抓好已经出台的财政贴息、大规模的降费、缓缴税费等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政策落地生效。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激发民间资本投入的积极性。谢谢。

  和一般行业的复工复产相比,重大项目的开工复工面临哪些主要问题?有什么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疫情对重大项目开复工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施工人员出现一定程度的短缺,人员跨地区流动受到一定限制,一些项目出现“招工难”。二是部分地区交通运输受到一定影响,原材料供应受到一定制约。三是一些项目现场踏勘、征地拆迁等工作难以按计划实施,前期工作进度受到影响。

  为推进重大项目开复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督促指导。多次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方分类指导、分区分级精准施策,积极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开复工。指导各地方加强投资项目远程审批服务,确保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前期工作不受疫情影响。二是做好调度协调,对重点项目开复工建立按日调度机制,指导地方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及时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建设和急需的医疗设备购置。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支持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建设。组织各地方抓紧做好地方专项债券项目准备工作。通过努力,目前重点项目复工率持续上升,已经从2月6日的2.3%上升到89.1%。谢谢。

  推进复产复工以来有一大批投资项目需要积极地落地,请问这些投资项目是否会因为过多的项目而导致用地审批迟迟批不下来的现象?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也感谢您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客观地讲,现行的土地审批制度确实存在审批周期比较长的问题,这里既有工作层面的问题,也有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审批的层级比较高,环节比较多,特别是还存在事权错位的问题。为此通过推动《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推进一系列制度的改革,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启动特殊程序加快审批,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复工复产重大投资项目用地涉及到用地审批绝不会耽误。

  第一,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来解决审批层级过高的问题。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在启动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来,在主要解决“三块地”改革的法律依据的同时,按照中央“放管服”的要求一并考虑,适度地调整土地审批制度。在国务院分管领导协调下,经中央同意,把改革土地审批制度内容,纳入到《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意见,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以后,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的《土地管理法》已经于1月1号正式实施,按照新法的要求,由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批次建设用地和除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单独选址项目这两项审批事项,法律规定现在可以授权省级政府行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赋予省级人民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国务院高度重视并进行专题研究,3月12日做出《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将新法规定可以授权的两项审批事项一次性的授权给各省级人民政府,同时将国务院仍然保留的审批事项通过试点的方式委托给部分省级政府行使。上述的改革基于权责对等,权力设置与行权能力相当的原则,权力配置应该说更加合理,行权的效能得到了更好的提高。

  第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解决了审批环节多的问题。新的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后,实现了“多规合一”,对原来属于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两个方面许可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和合并。同时还推进了“多测合一、多验合一”,大大的简化了审批环节和申报材料,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提升。

  第三,启动特殊程序,有力应对疫情。我们创新工作方式,开展网上联审,用遥感影像对比等方式,临时替代原来规定的实地踏勘等户外作业,同时启动集中调动人员、集体联合审查、提前介入项目前期,一对一用地特殊服务,在这些特殊程序下为复工复产投资项目尽快落地提供更加及时、精准的用地保障服务。同时一些地方大力推行标准地的供应改革,把原来用地效率、环保达标这些前置许可事项改为批前承诺、信用担保、事后监管的方式,进一步加快项目落地进程。

  现在一些报道中仍然还有一些重大项目存在用工难问题,以及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归结于交通运输不畅的原因,我想问目前交通运输方面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接下来还有没有创新性的举措出台?谢谢。

  感谢您的提问。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交通运输在保障重点物资和劳务人员返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干线运输在能力上是没有问题的,主要的问题大家归结为“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百米”,为此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工作。

  第一,建立高效的衔接机制,逐个打通“堵点”。举个例子,一些应急物资进入湖北的时候曾经出现进不去或者进去以后出不来的现象,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在武汉周边利用既有设施建立了五个应急物资的中转调运站,实现了物资装卸无接触的衔接,保障交通运输顺畅。再比如我们曾经协调顺丰公司做好湖北N95口罩的调运工作,主要从全流程上梳理它的堵点,大大缩短在途时间。

  第二,推动恢复正常交通秩序。我们和有关部门一道针对私自设卡、封锁农村道路等阻塞交通的违规行为,督促地方及时予以纠正,目前各地的道路交通堵点基本上打通,检疫站点应撤尽撤,封闭站口应开尽开,阻断道路应通尽通,基本实现交通大动脉的打通和微循环的畅通。

  第三,加强用工运输协调。我们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供需衔接、健康互认和运输组织,指导防护监控,以包车、专列等形式开展“点对点”和“一站式”输送人员返岗,目前国铁集团开行农民工返岗专列已经达到300多个列次,实现了人员安全、有序、快捷的跨省运输、顺利返岗。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贯彻落实好目前已有的政策措施,尤其是畅通道路运输和物流配送方面措施,要把这些措施落地更实、更细,在外防输入的前提下,更加精准的提供运输服务,优化员工返岗措施,并且释放税费政策红利、减轻运输企业负担,为进一步复工达产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为了对冲疫情的冲击,同时考虑地方的融资需求,加大地方债的供给是缓释现阶段风险,同时也是引入有效资金的必要手段之一。请问财政部对扩大地方债券的发行规模有何具体部署?谢谢。

  我想先给大家报一组最新的数据,截至昨天全国各地发行新增的地方政府债券已经达到14079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76%;其中一般债券3846亿元,占69%;发行专项债券10233亿,占79%。这次发行有几个特点:一是发行的进度加快。截至昨天已经有9个地区完成了提前下达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这9省是北京、天津、辽宁、宁波、福建、江西、广东、四川、云南,已经全部完成了发行任务。二是期限更加合理。长期债的占比超过八成,截至昨天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发行的期限是16.2年,与往年相比债券的期限与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限更加匹配。其中十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发行了12131亿元,占86.2%。三是专项债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截至昨天各地发行的新增专项债10233亿元,全部用于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建设,还有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市政和产业园区等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各地用于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的资本金的债券规模达到1200亿,这1200亿可以带动相当大的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

  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指导地方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进度,同时按照资金、资源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督促各地和项目单位加快新增债券的使用,发了债券必须赶紧用,及早形成实务工作量,尽快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谢谢。

  除了推进重大项目开复工,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措施?这些投资主要投向哪些领域?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您的问题可能社会上也比较关注。为推进重大项目开复工、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项目开复工。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施工黄金期,我们将督促指导各地方加快推进项目开复工,提高施工强度,加快建设进度。针对建设项目用工、运输、原材料供应等问题,组建工作专班,精准施策、打通堵点。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要的健康证明要做到全国互认,不得再设置障碍,不对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加强投资项目远程审批服务,进一步提高前期工作办理效率。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为应对疫情影响,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当前形势下扩大有效投资事关全局、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下一步,将抓紧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扩大地方专项债券规模。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市政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建设。下更大力气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加强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同时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三是确保精准投资,不搞“大水漫灌”。扩大有效投资,要聚焦疫情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短板领域,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要科学论证,有序推进,不搞“大水漫灌”。谢谢。

  下放用地审批权,如何能够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也有声音在质疑,永久基本农田还要不要?在这个权力下放的过程中,有哪些红线是不可逾越的?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通过授权和委托下放土地审批权,根本目的是落实中央提出来的“放管服”的要求,优化营商环境,绝不意味着放松用地审批当中的审查和监管,改革的目标是对省级政府更多地放权而决不是放松。这里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严格管控的原则是没有改变的。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这些原则没有放松,国家总体指标控制也没有放松,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红线决不能突破。符合规划、符合产业政策、符合用地标准、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等要求没有降低。下放用地审批权以后,必须仍然坚持一般的建设项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规定,只有国家交通、能源、水利、军事国防等重大建设项目,在选址过程当中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还需要对占用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补划永久基本农田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以后才允许申报。同时特别强调,永久基本农田的补划要符合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的要求。所以刚才记者朋友提出来的,永久基本农田还要不要,不仅要,还要坚守。

  第二,严格审查的规则、标准没有降低,这套规则和标准是法律规定的,无论是国家审查还是省里审查,尺度的掌握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个权力下放给地方,其实责任也是压给了地方。如果地方不按规则审查,将承担责任和后果。这次改革中特别强调要“放得下、接得住”还要“管得好”。

  第三,严格监管措施将更加有力。自然资源部将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监管上下更大的功夫,全面加强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一是进一步明确用地审批政策、规则、标准以及要求,进一步规范地方审批的行为。二是运用遥感监测、互联互通的审批监管平台来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加大对地方审查行为,以及审查结果的检查。三是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省级审批工作评价机制的要求,我们正在着手对各省(区、市)开展土地管理水平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提请国务院动态调整委托审批的试点省份。现在在试点内的,如果没有达到标准,今后就会退出来。

  这里给大家简要介绍几组数据,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卫星遥感监测体系,自然资源部作为主用户和法人的在轨陆地卫星就有十颗,它具有2米的分辨率,在地表400平方米的土地覆盖的变化都能清晰判断。每个季度可以实现对全国国土全覆盖。这样的数据产生能力我们是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来加强监管,可以说审批权的下放和监管能力的提升是匹配的。同时用地保障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可以看出来“放管服”三维是整体考虑的。当然,我们也离不开媒体的监督,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对土地管理工作给予监督。再次感谢你的提问。

  刚才我也回答了一部分这个问题,这些钱下去以后,最大的问题是赶紧落地,这个钱要花出去。扩大地方新增债券的额度需要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要向全国人大报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财政部将综合今年经济形势、宏观调控的需要,还有财政收支状况等因素,结合疫情防控的情况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化,统筹做好新增债券发行工作。谢谢。

  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项目的落地速度加快,请问自然资源部如何保证要素供给,确保合理的用地需求得到满足?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像刚才宋司长讲的,钱下来了就要快落地,地是很重要的要素,为满足项目用地合理需求,自然资源部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举措加大建设用地的合理供给。

  一方面,改革计划管理,精准投放增量。在全国人大确定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的总盘子以后,以往我们采取因素法,把计划指标分配给各省区市来使用。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计划指标分配和项目用地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今年开始,我们取消因素法分配,改为土地要素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的依据,只要是实实在在有效的项目,符合规划、产业政策和用地定额标准就给配计划。通过这一改革,增量的安排上能够做到更精准、更有效。

  另一方面,我们激励和约束并举来加大盘活存量。一味的追求增量,忽视存量是土地利用和管理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近两年,我们高度重视存量的盘活,建立起安排增量必须要和盘活存量挂钩的机制。有两组数据,2018年消化处置2015年以前已经批而没有供应以及闲置的土地分别是360多万亩和80多万亩。2019年消化处置2016年以前已经批出去没有供应和闲置的土地达到360万亩和80多万亩,这两年共计890多万亩,相当于2019年全国安排的新增建设用地量大概500万亩的1.8倍。从目前掌握情况看,2017年以前批而未供的土地大概还有1450万亩,应该说存量盘活还有比较大的潜力。总的来看,通过改革增量的配置方式,加大存量的盘活力度,能够满足复工复产重大投资项目合理的用地需求。谢谢你的提问。

  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请问发改委将出台哪些措施来支持重点新基建项目的建设?谢谢。

  感谢您的提问,谢谢您对基础设施发展的关注。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这当中既包括传统基础设施也包括新型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比如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物流等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正如您所说的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已经审议通过了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一步重点是把握好基础设施发展规律和特点,统筹好存量和增量基础设施,统筹好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整体优化、协同融合。

  第一个方面,加快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近些年来传统基础设施发展比较快、能力比较强、基础比较好,但依然需要进一步提升质量和效率。从这次交通以及市政设施加快建设的情况看,尤其在当前形势下,更加凸显了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现实需求。比如大家最近听到深圳机场跑道扩建项目,在批复之后很快就实现了新开工。今天三峡集团在武汉的三个长江大保护项目也实现了新开工。所以讲传统基础设施需求还是非常大的。

  对于新型基础设施,下一步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发展,要进一步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政策环境,创新相关体制机制,支持构建多元化的示范和应用场景,加强前瞻性、引导性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夯实发展基础。二是融合发展,就是要做好综合平衡和衔接协调,加强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促进协同融合,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这当中主要以新型基础设施为牵引,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未来将统筹推进更多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项目建设,构建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我就讲这些,谢谢。

  谢谢几位嘉宾,谢谢各位记者的提问。明天同一时间将在这里继续举行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