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远郊区建“绿色庄园” 循环农业助农民有稳稳的收入

   2020-09-30 793

中新网兰州9月30日电 (杜萍 高莹)从金砂台上建养殖场,到成为养殖场场长,兰州市红古区红古村村民苏增福,没想到在家门口务工不仅让家里脱了贫,而且过上了富足生活。

红古区是兰州市的远郊区,地处甘肃省中部,因境内享堂峡以东的红古川而得名。红古川多山台地,近年来,红古区通过开发、利用山台地,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经济林木,先后建成了马家台等3个种养殖基地和金砂台等8个林草兼种、林瓜间种、林菜兼种、林下养殖经济示范点,高标准建设了金砂台、罗金台生态农业示范园和区农业科技示范园3个大型“绿色庄园”,打造万亩核桃、万头奶牛、万头生猪、万只肉羊、万只生态鸡和千亩玫瑰、千亩竹柳、千亩特色苗木、千亩优质果品、千亩中药材10大基地。

图为循环产业园内被鲜花包围的羊舍。 杜萍 摄图为循环产业园内被鲜花包围的羊舍。 杜萍 摄

2014年以前,头脑灵活的“50后”苏增福,带着村里的青壮年在外务工,虽然辛苦努力,但一年的收入也只够家里花费。2014年,听说村子所在的金砂台要建一个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便带着村民到这里务工,这一干就是6年,并且担任了养殖场场长。

9月下旬,记者探访了与青海省民和县一河之隔的红古区鑫源农业金砂台田园综合体循环产业园。

经过近六年的建设,金砂台昔日的荒山荒坡被一座座现代化的养殖场、日光温室、连体拱棚取代。走进产业园,一座座养殖场被鲜花包围,身在其中闻不到一点羊的味道,若不是听见“咩咩”的羊叫声,还以为是一座公园。站在位于门口的观景台上,远处的日光温室、连体拱棚尽收眼底。

图为循环产业园里的羊舍。 杜萍 摄图为循环产业园里的羊舍。 杜萍 摄

“红古区有48个山台地,这些山台地土质含碘,受日照、温差和气候的影响,种出来的水果、蔬菜特别好吃,而且透风等因素使农作物的病虫害非常少。”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说,当时正是看中了这些优势,才决定在这里投资,发展纯有机绿色农业,同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并且把其做成兰州乃至西北的特色,“这样才能最终稳定农民的收入”。

“农业的绿色要从养殖业开始”。尹建敏说,公司在金砂台上购买了1400多亩地,其中500亩建了存栏5万多只的种幼羊基地,从澳大利亚、上海引进品种,繁育出新品种。

除了建养殖场,该公司还引进大樱桃、葡萄等品种建起了设施农业,“有机饲草喂羊,羊粪经过传统堆肥,成设施农业的有机肥,这样就成了一个循环产业链,”尹建敏说,引进的新品种按不同的季节上市,再加上羊的销售,“整个这个循环产业链,就能保证农民一年12个月都有一个非常好的收入,而且把农产品创造出了高附加值。”

从饲草种植,到在产业园务工,园区带动了周边300多农户增收,“现在养殖场工作的80多人不但脱贫了,还有很多人买上了小车,天天开车上班,我也是。”苏增福不无自豪地说,现在就连民和县的农民都到这里来务工。

产业园不仅吸收当地200多名农民来务工,还招聘了许多大学生,在这里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90后”姜霄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从小喜欢绿色植物的他,上大学选择了相关专业,毕业后通过招聘来到了这里。

“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姜霄说,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产业园的设施农业颇具规模,而他也成长为设施农业技术总监,“在种植这块大学生就有七八个,其中五六个是我的学弟,都是专业对口”。

图为循环产业园的葡萄种植棚里,工作人员正在装箱。 杜萍 摄图为循环产业园的葡萄种植棚里,工作人员正在装箱。 杜萍 摄

借助红古区打造甘肃“绿色有机农业生态谷”的目标,尹建敏说,下一步,产业园计划将金砂台上的800多亩土地流转过来,让农户的土地进入产业园、打工进入产业园,农户还可以跟着产业园的大产业发展自己的小产业,“这样就能保证农户有稳定的收入。同时把技术教给农民,然后养殖、温室让农民来承包,公司就只负责技术与市场,让农民稳稳的收入每年达到10到20万元。”(完)

【编辑:张燕玲】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