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跃龙门”到“回农门” 全国人大代表呼吁乡村应让“后浪”看到希望

   2021-02-28 535

中新网成都2月28日电 题:从“跃龙门”到“回农门” 全国人大代表呼吁乡村应让“后浪”看到希望

记者 贺劭清

“乡村振兴是当代农村青年的历史机遇,同样,如果缺了有知识、眼界、抱负的返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就会成为‘空谈’。”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吸引更多“跃龙门”的农村大学生、外出能人,“回农门”投身于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首先要“让年轻人看到希望”。

长期扎根农村的李君本身亦是“回农门”的返乡青年之一。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李君放弃了成都的高薪工作,回到受灾严重的家乡岫云村。

十余年间,李君带领村民修路引资、发展特色农业、探索“共享养猪”等互联网致富法,让这座秦巴山区深处没有水泥路、没有资源、也没有支柱产业的“三无”贫困村发展为当地知名的“致富带头村”。

两个月前,李君已开始在互联网社交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搜集网友对“今日农村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的建议。

在这位“85后”村支书看来,相比传统走村入户,互联网拓宽、提高了自己履职的边界和效率。“中国农村地区有很多以留守老人、妇女、少儿为主的‘空心村’,谈及乡村振兴人才的缺乏,天南海北的网友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就农村目前的普遍条件和环境而言,返乡创业生产会比城市创业付出更高成本、面临更大风险。”李君表示,“看天吃饭”是传统农业面临的最大难题,这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民生产风险和返乡青年的后顾之忧。对于部分立志投身农业现代化的返乡青年,还应强化提升其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以及经营手段,使他们成为能够扎根于乡村的“新型职业农民”。

李君以岫云村返乡青年为例介绍,数年来,不足千人的岫云村共吸引了18名青年返乡创业。这些身在乡野却眼放世界的“新农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还促进了村民思想的改变。“他们更多起到的是一个示范带头作用,越来越多村民在他们影响下开始尝试互联网销售和现代农业技术。”

“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为好产品找到好出路,是农村产业持续化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这些都离不开人才作为支撑。”李君介绍,今年岫云村启动了岫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并计划进一步“擦亮”岫云村品牌。春节期间,村里特意召开了青年返乡创业动员会,宣讲相关政策、规划。

为了给返乡青年提供更大的舞台,李君建议,除了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应围绕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和农业产业扶贫对象等展开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一部分小农户能够发展成为家庭农场。并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

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小农户能否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决定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李君表示,农业现代化不代表产业规模化,而是通过组织形式的现代化,让千千万万的小农户实现生产的标准化、营销的专业化、产品的特色化,而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或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匙”。(完) 【编辑:陈海峰】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