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南文昌4月29日电 题:起飞,天和!——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飞天现场直击
李国利、黄国畅、屠海超
苍茫的大海,密布的乌云,剑指苍穹的长征火箭……
4月29日,海南文昌。中国航天迎来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时刻——天和核心舱发射。
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
8时稍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已完成推进剂加注。
此时,海风轻拂椰林,高大挺拔的发射塔架巍然矗立,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入发射倒计时。
最大直径4.2米,发射重量22.5吨,天和核心舱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航天器,也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主要对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性、载人环境进行控制。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
10时53分,发射任务01指挥员廖国瑞发出倒计时口令。
在氮气气源库工作的技术人员黄腾达和同事们,把设备切换成远程控制模式,开始撤离工作岗位。余下的工作,将由远在数公里之外的工作人员接手。
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是天和核心舱发射的特点之一。
为了这一天,中国航天走过了29年——
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各号注意,15分钟准备!”
11时08分,01指挥员的倒计时口令再次发出。
被称为“金手指”的程子平在测发大厅内密切注视着电脑屏幕前的数据状态变化。他的职责是为长征五号B发射按下点火按钮,送天和核心舱出征。
承压、连续、坚守,面对多箭多装备同时在场测试,关键环节多、危险操作多、工作安排紧的情况,发射场科技人员大力强化质量控制管理和科技创新,这是这座年轻航天发射场的鲜明特征。
为了这一天,文昌航天发射场走过了14年——
2007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在海南文昌建设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一批西昌航天人走出大凉山,千里辗转奔赴海南。
从长七、长五首飞到天舟升空,从长五遥二失利后的沉寂,到长五遥三复飞、长五B首飞、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嫦娥五号发射……伴随着一枚枚火箭腾飞,文昌航天发射场一期能力已经全面形成,拉开了二期和后续职能拓展和能力提升的序幕,为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奠定坚实基础。
“各号注意,5分钟准备!”
“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
扶持火箭的摆杆徐徐打开,发射塔架上与火箭相连的各系统设备自动脱落。
指控大楼、观景平台、测控点号……人们屏住呼吸,或远眺火箭,或紧盯屏幕,原本热闹的发射场安静下来。
“10、9……3、2、1,点火!”11时23分,伴着山呼海啸般的巨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拖曳着耀眼的尾焰拔地而起。
“火箭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指控大厅内,火箭飞行数据从各测控点实时接力奔涌而至。
约174秒,整流罩分离。
约494秒后,舱箭成功分离。
12时36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时此刻,所有人都在热情地鼓掌、握手、拥抱、欢呼,还有人眼含泪花。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东方红一号开启太空时代,到今天空间站太空开建,中国航天再次踏上了新“长征”。
“按规划,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在轨飞行可达10年以上,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站在指控大楼远眺,火箭腾空后的发射塔架依旧伫立海滨,发射场工作人员开始了发射后维护工作。
此时此刻,执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正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按计划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将从这里起飞,飞赴太空与天和相约。
此时此刻,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载人飞船及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正在千里之外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再过一段时间,他们也将从那里起飞,飞赴太空与天和相约。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