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衢州7月15日电 (张斌 葛铭锐 方立军 郑晨 吴怡婧)当前,不少村庄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各类乡村特色资源的闲置现象越来越多。如何将“沉睡”的乡村资源转化为资产、资本,并最终产生红利,惠及民众,成为追求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酒吧、书屋、咖啡馆……走进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双溪村张西自然村(下称张西村),各类配套设施与该村原有的古村落资源相映成趣。据介绍,近年来,借助山海协作的力量,张西村通过实施“智多张西”项目,唤醒并盘活“沉睡”中的古村落资源,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山海协作推进资源置换
张西村坐落于海拔700米的千里岗山脉,原有农户108户350人。2014年,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张西村实施异地搬迁。此后两年,该村先后有57户村民选择下山安置,他们的老房子则大多收归村集体。
张西村村景。 郑晨 摄“那时,张西村没有多少人气,但古村落保护得较好。”双溪村党总支书记王松华说,村集体一共收储了48幢农房,其中大部分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且多为一层泥木结构的平房。
如何把张西古村落资源转化为村里的财富?这个问题成为压在王松华和双溪村两委班子成员心头的一块“石头”。
转机出现在2019年,在衢州市柯城区和杭州市余杭区山海协作工程的推动下,“智多张西”项目正式启动。村集体收储的农房资源得到统一装修,并由双溪村村集体与第三方技术公司合作成立的柯城区优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优宿公司)运营,乡村旅居产业在张西村“播种”。
“房子没有被收储,但家中仍有闲置房间的村民,同样可以与优宿公司进行合作,房间改造由村集体出资,并交由优宿公司经营,所得收益公司与农户四六分成。”王松华说。
据介绍,“智多张西”项目一二期工程共投资1700余万元,已投入改造32幢农房。借助“优宿”公司统一运营形成的合力,张西村解决了资源统筹、资金投入、配套建设和宣传推广等难题。村里的闲置民居变成了高端民宿、咖啡厅、酒吧、餐厅等业态。在这些业态中,85%以上的从业者为张西村村民。
“聚合效应”拓宽增收渠道
“智多张西”项目的实施,让沉寂多年的小山村热闹起来,慕名而来的游客,带动了该村民宿、餐饮业的发展,村集体经营收入从一年不到2万元,增长到今年上半年的30万元。
张西村村景。 郑晨 摄除了村集体经营收入增加,张西村村民的收入同样得到提高。
村民张三泉家的老房子,被优宿公司打造成“植入式民宿”。经改造的两个闲置房间开放迎客后,张三泉一年可以拿到超过9000元的分成。
同时,张西村聚合村庄资源,并与市场进行对接。2019年,优宿公司投入20余万元,为村级制茶厂添置新设备,新设备投入使用后,提高了制茶效率和质量。
“我们统一打造‘张小西’茶叶礼盒装,实现高山茶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带动村里50多户茶农增收。”王松华说。
据王松华介绍,从前,张西村高山茶茶青的市场收购价为每公斤36元,优宿公司介入后,茶青的收购价格提高到每公斤60元,张西村村民种茶的受益水涨船高。
“一些原本搬到山外的村民,开始拼车回村采茶叶。”王松华说,随着张西旅居产业的发展,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
已在张西村游客接待中心工作两年的张容告诉记者,虽然工资比在外打工略低,但是村里生活成本低,并且有充足的时间照顾家里的小孩,这让她感到满意。
“年轻人是乡村振兴最有生机的力量,张西的发展为他们找到了一条回乡之路。”在王松华看来,决定年轻人是否愿意留在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乡村能否为他们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创业平台。
“智多张西”项目的实施,正是对搭建这一平台的探索。
通过植入乡村旅游新业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组建以村集体为主的运营主体,张西村以公司化的模式,把农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并进一步盘活村中闲置资源,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乡村资源的整合、变现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