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客”意求工传百年

   2021-07-31 741

中新网福州7月31日电 (林春茵 郑佳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远离喧嚣,世外桃源,现实中这般乡野风光、农家情趣,哪怕是陶渊明也难觅踪影,可它却是闽西南土楼乡村,最寻常的一道风景。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31日在福州闭幕。作为福建的世界遗产之一,福建土楼的“传世”魅力在其间尽显无遗。

“中国世界遗产地摄影大展”作品:《土楼生活点滴》。 许玲玲 摄“中国世界遗产地摄影大展”作品:《土楼生活点滴》。 许玲玲 摄

崇山峻岭之间或圆形或方形的土楼,是人们对于福建古民居最直接、最强烈的印象。无论是《大鱼海棠》中的“神之围楼”,还是迪士尼版《花木兰》中的木兰家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以土楼为背景,展现带有神秘色彩的古中国形象。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首童谣唱的便是有“土楼王”之称的承启楼。走进承启楼,居民卢才春向记者介绍,承启楼刻在楹联门楣上的家训,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成语意思在里面,“上联为承前祖德勤与俭,下联为启后孙谋读与耕。楼主启发后代人,勤俭能持家,耕读能传家。”

“中国世界遗产地摄影大展”作品:《客家盛事》。 刘群力 摄“中国世界遗产地摄影大展”作品:《客家盛事》。 刘群力 摄

碧水中流,田宅错落。距离承启楼不远处的初溪村,依山就势沿洪川溪而建,选址布局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风水”理念。客家人巧妙地利用了山间溪旁狭小的平地,建造了一栋栋形态各异、精巧繁美的土楼,完全遵循了耕读文化原则和自然和谐原则。

大多数的福建客家人是南宋、元、明时期从河南中原一带迁入的。饱受战乱饥荒、漂泊流离之苦的客家先民,选择闽粤赣交界的山区作为安身立命之所。村民陈安娣告诉记者,“好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儿居住了,楼前有水,屋后有梯田,适合大家居住。”

“中国世界遗产地摄影大展”作品:《客家做大福》。 鲍传远 摄“中国世界遗产地摄影大展”作品:《客家做大福》。 鲍传远 摄

现如今,乡村建筑师们根据风口水势,凭借老一代传下来的经验就地取材,用最常见的泥土把房子一层一层地夯造起来,这正是福建土楼震撼人心的原因之一。福建省土楼夯土技艺传承人张民泰向记者介绍,土楼,关键就在于土,“抓起来成了一个团,往上一抛,全部就散开了。这个就说明,它的松粘度跟干湿度正好符合我们夯墙的标准。”

《瑰宝——文化自然遗产在福建》纪录片总导演高芝夏在《福建土楼》篇放弃对土楼建筑结构的严整分析,聚焦于活泼泼的水面如镜、牛耕耙犁的农耕画卷,而这幅画卷是依偎着土楼铺展开的。“也就是这时,你明白土楼是‘活’的,传承千年的秩序井然运行着,成为独立于忙碌世界之外的美好,为我们留存了田园生活的可贵样本。”高芝夏说。

“中国世界遗产地摄影大展”作品:《龙脉》。 梁国文 摄“中国世界遗产地摄影大展”作品:《龙脉》。 梁国文 摄

目前,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区、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原南靖县文保中心主任简伟鹏表示,福建土楼大多分布在山谷地带,属于雷电的高发区,年平均打雷数达56天,“实施了高科技防雷工程之后,我们就可以大大提高防御雷电的能力。”

申遗成功之后,类似土楼防雷工程这样的项目越来越多。简伟鹏说:“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保护文物,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芝夏说,“作为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遗产,土楼的安危,牵动的不仅仅是它们的主人,也牵动着亿万爱它的人们的心。”(完)

【编辑:田博群】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