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严格限于“90年代水平的彩电”,那肯定是2050年的人更快做到。
关键就在于这个“90年代水平”。
你知道90年代电视机发展到什么地步了吗?
50年代造不出“90年代水平”的彩电,给当时的人设计图也没用。当时造不出“90年代水平”的硬件。
CRT电视,一个关键硬件,是显像管。
要达到90年代的水平,对显像管曲率半径是有较高的要求的,别说50年代,就是60年代,当时造出的显像管的曲率半径也才1000毫米左右。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一直到了80年代,人们才在电脑的辅助下,制造出曲率半径大于2000毫米的显像管。
换句话说,电视机水平提升的过程里,最重要的不是理论,而是能不能造得出相配的硬件。
90年代的CRT电视球面圆角矩形显像管,曲率半径一般都在3600毫米以上,稍微好一点的都在4800毫米以上。
这东西只用人工造不出来,什么理论什么努力什么专心……在这里毫无价值,必须要用到性能足够强大的电脑。
工业化的进程是互相依赖的,尤其是高精尖工业,只能共同进步,缺了哪一方面的支持都不行。
当年制造出曲率半径大于2000毫米的显像管,那也是美国的RCA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日本东芝、日立、松下公司多个大厂搞技术合作,先把电脑的问题解决了,然后才把显像管的问题给解决的。
50年代哪里去找性能那么强大的电脑?没有电脑精控,又怎么造得出来适配的显像管?没有显像管的彩电还叫彩电吗?
你想把儿子培养成985大学生,你好歹得先有个儿子。可你现在连媳妇都找不着,你想让儿子捧上一张紫色的录取通知书,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你想让秦始皇造出一颗核弹来,好歹得先保证秦始皇掌握了核裂变技术。秦始皇家还在那烧劈柴呢,炼钢都不会,他拿什么支撑核裂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