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纷纷提价:引起相关部门关注

   2018-08-05 983

  2016年下半年开始,家电行业迎来涨价潮。无论是互联网品牌,小米、乐视,还是传统家电企业海信、创维,甚至包括空调、厨具等企业,都相继发布公告,上调价格。

  2016年11月,互联网电视厂商乐视对旗下40英寸、50英寸、55英寸超级电视部分机型每台上调100元,65英寸机型每台上调300元。今年2月27日,乐视又发布超级电视部分机型价格调整公告,再次涨价。同样涨价的互联网电视厂商还有小米,2017年以来三次调价,其48英寸电视价格涨幅甚至达到了30%。

家电企业纷纷提价:引起相关部门关注

  传统电视厂商的涨幅也不小。以50寸智能电视为例,京东商城数据显示,海信各系列价格从2599-3299元涨至2999-3499元;创维各系列价格从2589-3299元,涨到了2589-3599元。海信方面告诉财新记者:“整个行业基本在去年10月就对价格进行了调整。”调整幅度根据渠道和产品的销售规模各不相同。

  电视之外,空调价格同样上涨。2016年12月,美的空调、志高空调、日立空调纷纷发布涨价通知,渠道终端、连锁卖场、电商平台零售价格全面上调50元到200元不等。一向对外宣称不涨价的格力空调,从去年冬天就向经销商加价。

  连厨具电器厂商都加入了这波涨价潮。一位市场调研人士透露,亿田集团主要生产厨具和小电机,为奥普、华电、格力以及海外的厨具品牌做贴牌。亿田集团分别在2016年5月、12月两次上调渠道价格,复合提价达到15%。

  市场研究机构中怡康数据显示,这轮从去年冬天开始的价格上涨几乎涉及所有家电品类,线下累计零售价格均同比上涨约5%-10%,线上高端产品价格也纷纷上调。

  广发证券报告显示,在各子行业中,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的价格涨幅较高,而中档产品涨幅受限。原因是高端产品更符合消费升级趋势,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低端产品的价格偏低、成本压力最高。

  从业人士和分析师均认为,家电涨价的首要原因在于原材料成本上涨。相较2016年第一季度,上周铜价上涨25.35%、铝价上涨20.06%,冷轧板卷上涨63.54%,塑料上涨26.49%。即使是今年以来,铜价和铝价的涨幅也已经在10%左右。

  具体到电视,占电视成本六七成的面板价格上涨给下游不少电视厂商带来压力。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和Witsview数据显示,电视面板目前的最新报价同比增幅从20%到60%不等,其中40寸、43寸、48寸的的电视面板报价涨幅均在60%左右。

  一位长期观察电子元器件的分析师对财新记者表示,国内电视仍以液晶面板为主流,但是国际主要面板生产商LG和三星正经历产业升级,生产线向OLED面板更迭,液晶面板产量削减,造成供应链紧张。

  “目前,从整体市场需求来看,55寸以上的大屏电视需求增长很快,但是从市场需求传导到上游生产方,中间有一个时间差。尽管现在各家企业都在增加大屏面板生产线,但是距离真正量产还需要时间。”海信方面对财新记者表示。

  上述分析师认为,此前面板价格已经跌至底价,在供给不足和需求支撑下,面板价格报复性反弹。再加上最近中韩两国紧张的政治气氛,面板供不应求的状况或将持续。中怡康判断,2016年面板行业供应紧张导致面板价格上涨的情况至少会持续到2017年上半年。

  此外,运费和人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有小家电厂商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运费和人力的成本压力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相当,整体成本上涨5%到10%。

  成本压力之下,消费升级,家电企业仍然希望提升品牌、提高质量,比如用更好的面板、更新的技术,也是此轮涨价的原因之一。

  多位家电行业分析师均对财新记者表示,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也越来越能接受价格更高、质量更好的商品。2016-2021年中国轻工和家电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显示,2016年家电网购渗透率接近20%,网购家电的用户中,对促销敏感的用户下降了40%。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品质和服务,并不追求过分低价。

  美的、海尔在内的多个一线家电品牌对高端产品线涨价,“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价格上涨传导到消费端,消费者也仍然能接受。相比于价格,有更多的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使用感受和品质。”美的方面对财新记者表示。

  广发证券研报称,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在短期内或难改变。一位家电行业证券分析师对财新记者表示,从数据看,国内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超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增幅,价格上涨从生产端传导至消费端是必然趋势。

  据了解,家电行业的产品普遍上涨引起了相关监管部门的关注。2017年1月9日,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召开家电行业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约谈国内主要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小家电生产企业和主要电子商务平台负责人。国家发改委价监局负责人提醒告诫企业不得相互串通横向垄断、不得哄抬价格。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